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

江蘇徐州:“彭城七裡”,往事千年不如煙

2024年05月13日07:15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作為江蘇境內最早出現的城市之一,徐州擁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放鶴亭記》中這樣描述徐州:“彭城之山,岡嶺四合,隱然如大環……”枕山,環水,面屏,自然山水構建了徐州特有的城市空間格局,一條長約7裡的文脈軸線縱貫老城區,分布於兩側的多個歷史街區老而彌新,展示著這座古城獨特的楚韻漢風。

  徐州南門外的戶部山,海拔不過70米,因明代時徐州戶部分司署設於山上而得名。作為徐州的著名勝跡,戶部山的山頂有紀念西楚霸王項羽的戲馬台和南朝宋武帝劉裕所建的台頭寺。從山腳到山腰,還分布著徐州最大的民居建筑群——戶部山古建筑群,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徐州地處黃泛區,歷史上水災頻發。為了躲避水患,官紳富賈紛紛在地勢相對較高的戶部山上擇地建宅,形成了戶部山古建筑群。”徐州市文旅集團工作人員陳櫟陽這樣介紹建筑群的成因。

  崔燾故居、李蟠狀元府、鄭家大院、翟家大院……11處院落500余間房屋因山就勢、錯落分布,牆體多用青石青磚,梁架用材碩大,戶部山古建筑既體現了北方四合院的規整劃一,又蘊藉著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走進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崔燾故居,游客既能感受到清代官宦人家的雍容氣派,也能領略徐州多元的傳統非遺文化。“這一枚小小的胸針,就融合了絨花、剪紙、繩結、掐絲琺琅等多種技藝。”崔燾故居上院的一處展廳內,90后非遺傳承人王娜正在向游客展示經過融合創新的非遺技藝。

  崔燾故居規模龐大,分為上院和下院,佔地達5200平方米。很多老徐州人還記得,在改造之前這裡曾是擁擠不堪的大雜院。堅持“最小干預,修舊如舊”的原則,近年來開展的對崔家大院的修繕和保護,使得這處戶部山古建筑群中體量最大、規格最高的古院落恢復了歷史原貌,也煥發了新生活力。一座座古宅被有效地活化利用,青年藝術家和非遺傳承人進駐其中,創作和展示香包、紙編、蛋雕、竹刻、面塑、微縮模型等非遺技藝。

  在崔燾故居下院,翰林書社、翰林生活館、古音社、小劇場等多種業態次第進駐。記者探訪之時,大門右側右掖門內,57歲的藝術家盛文化正在為游客彈奏源自歐洲的樂器手碟,時尚的旋律在青磚黛瓦間縈繞,古老的庭院奇妙地變身為現代人駐足流連的熱門打卡地。

  離開戶部山向北200米,跨過明清徐州城的護城河——奎河,河邊便是回龍窩歷史街區,這裡保存著50多座民居院落,人煙輻輳、巷陌縱橫,構成徐州歷史上一處著名的民居建筑群。

  回龍窩的地下,一段古城的歷史被完好封存,並完整展示。“這段城牆層層累累,兩側包磚,中間夯土,長度將近50米,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依然保存著600年前的原貌。”在回龍窩街區的徐州城牆博物館,徐州文旅集團工作人員張方婕向記者介紹,2014年,這段城牆被發現后,原址之上建起了博物館,回龍窩街區的歷史根脈得以保存。

  走進回龍窩14號院的國潮漢風館,老徐州的市井風情和尋常煙火氣扑面而來。這是一座始建於清代的老宅,如今的身份是演奏漢樂和演出柳琴戲的舞台。

  說起漢樂,聊起柳琴戲,江蘇省柳琴劇院院長、徐州演藝集團副總經理韓梅語氣中滿是自豪:“我們復原了漢代音樂,用簫、竽、筑、胡笳、鐘、磬等漢代樂器演奏來自兩千多年前的天籟之音。同時,這裡也常年上演柳琴戲,《窯灣往事》 《礦湖情緣》《血色秋風》《彭城兒女》等劇目深受歡迎。”韓梅將國潮漢風館比作城市中心的文化會客廳,“大家在這裡歇歇腳,喝喝茶,感受一下徐州戲曲的無窮魅力。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來到這裡聽戲的游客就超過了3萬人次!”

  文脈是城市發展的根脈和靈魂,記錄著城市歷史文化的發展與變遷。目前,徐州正著力打造徐州歷史文脈——“彭城七裡”。從徐州城北紀念蘇軾的黃樓,到雲龍山腳下以下圓墩遺址為代表的“彭城之源”,徐州市中心南北中軸線長約7裡、更新區面積約7平方公裡的范圍內,集聚著200多處歷史文化遺存,濃縮著4300年歷史。而作為“彭城七裡”中建設較為完備的街區,戶部山—回龍窩歷史街區已經入選文化和旅游部評定的第三批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名單。

  “彭城七裡”項目指揮部文化展示組組長韓峰表示,“彭城七裡”涵蓋了楚漢文化、運河文化、黃河文化、彭祖文化、蘇軾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宗教文化、明清文化、民國文化、紅色文化、美食文化和山水文化等,構成徐州千年文脈的基底。今年,徐州計劃實施37個項目,通過“文脈保護利用+產業協同融合+城市功能完善”的運作模式,將“彭城七裡”建設成徐州歷史文脈傳承保護示范區,將這裡打造為“歷史文化名城寶貴名片的集中彰顯、以人民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動實踐、文商旅居融合人文煙火的繁榮集聚”。(王岩 於鋒)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