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夯實現代產業體系硬支撐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今年1至4月,海門完成工業開票銷售682.3億元,增幅33.8%﹔完成規上工業產值553.1億元,增幅15.3%﹔4月當月完成工業開票銷售169.5億元,增幅31.7%。工業開票銷售增幅、規上工業產值增幅持續保持南通第一。工業“引擎”的強大動力,成為海門經濟發展“跑在前”的最有力、最有效支撐。
海門堅持把實體經濟作為強區之要,聚焦“工業強區、產業興區”,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著力構筑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區域經濟發展鍛造堅實基石。
做強先進制造業
精准鍛造產業鏈
在振江新能源大兆瓦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建設現場,鋼結構廠房立柱林立,挖掘機、裝載機、塔吊交叉作業。該項目總投資50億元,一期總裝車間預計下月底竣工。
在上海電氣恆羲光伏車間,首批訂單如期發運,另一條異質結生產線正在最后調試。
在通光海洋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10億元的高端海洋能源裝備系統項目進入試生產階段。
……
新能源賽道“熱辣滾燙”,產業之樹本固枝榮。目前,全區新能源產業規上工業年應稅銷售超過200億元。這一產業的培育成長,是海門打造優勢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縮影。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海門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因地制宜”意味著要實事求是,意味著要從自身實際出發。
經過多年發展,海門積蓄了較大的經濟體量,形成了自己的產業架構。去年完成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1765.6億元、規上工業應稅銷售1480億元。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海門區委、區政府充分考慮現有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發展條件和已經形成的大項目、大集群等傳統優勢,把做強先進制造業作為核心任務,圍繞先進金屬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海洋經濟“3+3”產業,培育壯大先進鋼鐵材料和合金材料、新能源裝備及器件、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等10條產業鏈,加快形成鏈式集群效應。
強鏈補鏈延鏈
聚力招大引強
項目是產業鏈發展的根本支撐。今年海門緊盯強鏈補鏈延鏈,搶抓重大國家戰略疊加、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交匯的機遇,扎實推進“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年”活動。把全區招商引資暨重大項目攻堅突破年動員大會作為“新年第一會”,明確提出全年簽約重大內資項目不少於60個,其中50億級6個、100億級兩個﹔簽約總投資超3000萬美元外資項目不少於15個,全面掀起招大引強新熱潮。
樹立全球視野,搶抓戰略機遇,依托產業優勢,海門出台了重點產業招商地圖、重點產業鏈招商圖譜,加強與世界知名咨詢公司、頭部投資基金等中介機構、行業商協會合作,加快構建覆蓋海外重點國家地區和國內重點城市的境內外招商網絡體系,拓展項目信息源,提升招引精准度。先后舉辦城市發展推介會、在外科技能人產業發展懇談會、經貿投資洽談會等各類招商活動。不斷優化項目質量預評估機制,開展“拼開工項目、比工程進度量,拼竣工項目、比設備投入量,拼投產項目、比實物產出量”的“三拼三比季季賽”活動,並嚴格落實“一月一開工、雙月一例會、一季一考評”工作體系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盯到底”工作機制。
責任環環相扣,壓力層層傳導。“以項目論實績、以畝產論英雄”已成為全區上下的強烈共識。今年以來,海門簽約重大項目29個,已完成注冊24個,其中超100億元內資項目1個,超50億元內資項目3個,超億美元項目3個。共有6個項目列入2024年省重大項目庫,15個項目列入市重大項目庫,省市重大項目數連續七年列南通首位。一季度,海門重大產業項目綜合考評位居南通市第一方陣。
源源不斷的優質大項目、好項目,催生了海門工業新增長點不斷涌現,全區年增2000萬元開票銷售的新增長點121個,創歷史新高。今年一季度,這些新增長點企業共完成開票銷售306億元,形成增量開票銷售165.9億元,有效拉動了工業經濟高位增長。
加快數字化轉型
增強發展新動能
5月18日,由招商工業海門基地為中鐵大橋局研發建造的2000噸自升式風電安裝平台成功交付,這座被命名為“大橋海風”的平台,是國內樁腿最長、吊高最高、綜合起吊能力最強的第四代風電安裝平台,代表了我國新一代海上風電施工平台的最先進水平。
“企業之所以能建造深海利器,主要得益於‘智改數轉網聯’的實施。”招商工業海門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公司持續推進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建成智能制造中心,生產系統、管理系統“脫胎換骨”,生產效率、成品率大幅提升,為搶抓風電船等市場贏得了先機。今年,該公司技改投入不低於5億元,數字化投入3000萬元。
為制造業裝上“最強大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海門實施“智改數轉網聯”3年行動計劃,出台相關激勵政策,通過定期觀摩、免費診斷、企業上雲等系列舉措,高效推動工業企業生產方式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截至目前,全區已診斷企業685家,出具診斷報告580份,總量和企業佔比南通第一。累計獲評國家級智能工廠1家,省級智能工廠(車間)11家、省級工業互聯網平台1個、兩化融合貫標企業34家、省星級上雲企業106家,成為省制造業“智改數轉”成效明顯地區。
數智賦能“春風化雨”,傳統行業“再發新芽”。維柏思特襯布作為一家在襯布行業耕耘了20多年的老牌紡織企業,近年來投入近1億元,打造智能制造工廠,建成智能倉儲設備,研發自動化生產線,推動從“一根絲”到“一塊布”的智能制造。“整個車間12條生產線,襯布日產超30萬米,一線用工僅需20余人,比以往減少了30%,產品質量及穩定性卻大大提升。”企業負責人袁天華介紹,維柏思特已成為江蘇“專精特新”企業、“中國襯布行業十強企業”。
跳出產業抓產業
構建一流生態圈
良好的產業生態,是集聚產業、催生創新的土壤。海門跳出產業本身抓產業,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更高效率配置產業資源和創新要素,不斷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是提升先進制造業的重要支撐,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構成。海門實施服務業攻堅行動,確立八大產城融合片區,加快打造北部新城總部經濟、謇公湖片區數字經濟、海門港新區現代物流、東布洲科學城科技服務等特色服務業集聚區,全力促進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現代物流四大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價值鏈高端延伸,與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兩業融合、相互賦能。
上海浦東軟件園(海門)創新基地開園,武漢大學海門集成電路研究中心揭牌,集微產業創新基地運行,這些信息服務業項目的投運,優化了海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態圈。一批半導體領域上市公司、知名企業紛紛落子海門。今年一季度,深圳芯聞科技有限公司與海門開發區簽署投資協議,項目注冊資本達1億美元﹔科創板上市企業南亞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12億元,新建高端電子電路基材基地項目﹔總投資21億元的瀚思瑞半導體項目2條生產線投產……海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不斷集聚、日益壯大,產業總產值年均增幅超過20%。
在東布洲科學城,建有亞洲最大的模式動物中心百奧賽圖江蘇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四大國有新藥安評中心中的兩家——上海益諾思、沈陽沈化測試在此入駐,與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共建長三角藥物高等研究院。底盤扎得深布得廣,產業的枝蔓就豐茂。目前,科學城已集聚全球2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吸納全球5000多名創新創業人才。
做強先進制造業,離不開人才、資金、土地等保障要素。海門按照“每個產業鏈接一個大院大所、建立一支產業基金、出台一套產業政策、建設一批科創載體、對接一家專業機構、制定一個招商方案”的“六個一”發展模式,構建符合產業發展的物理空間、基金資本、專屬政策等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
出台《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方案》,線上高效運行“萬事好通·馬上辦”等平台,線下扎實開展“雙駐點雙挂鉤雙推進”“服務企業大走訪”“惠企政策宣講團”巡回宣講等活動,把最新政策送到企業家門口,把優質服務做到企業心坎上。
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環境,激發了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於2003年落戶海門的萬高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啟動實施創新藥和仿制藥生產項目。晨牌藥業、中興裝備、海發智能、滄海生物等本土企業也追加投資。“二期”“三期”和“技改”現象在海門蔚然成風。
發展不等人,形勢更催人。在千帆競秀的區域發展賽場上,海門鼓起“拼”的斗志、激揚“競”的狀態,在多重國家戰略縱深推進的浪潮中,咬定目標、奔“競”不息、向“新”而行,用“走在前、做示范”的果敢擔當,為全省全市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吳永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