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夜市冷熱不均 出圈“利器”還需差異化打造

“韓國泡菜芝士卷外焦裡嫩滿口留香”“裡脊肉串3串15元、4串18元”……5月25日晚,記者來到位於南京市江寧區的義烏小商品城夜市,放眼望去,這裡的大道上和兩旁小巷裡分布著各式各樣的攤位,小吃、燒烤、玩具、飾品一應俱全。在很多人眼裡這裡是南京最大的夜市一條街。時至初夏,當天白天氣溫已至30攝氏度,而晚間為25攝氏度。較為宜人的溫度,正是夏日夜市吸引消費者的天然資本。但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夜市紅紅火火,一些夜市卻冷冷清清,而無論是經營者還是消費者,對當下夜市的現狀也有著諸多不滿。有些是“熱鍋”,有些仍是“冷灶”,夜市發展差異背后的原因又是什麼?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境遇不同的夜市街區
熱情的不隻有顧客,還有攤主。記者走訪發現,在義烏小商品城夜市,不僅有很多晚上兼職出攤的攤主,還有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選擇在這裡打第一份工——擺攤。不少年輕攤主就是從附近的大學畢業后,來這裡賣起了貨。擺攤賣雞尾酒的韓小河告訴記者,這裡背靠大學城,有很多大學生顧客,每年寒暑假期間也有住戶“兜底”,一年四季生意都很好,這幾個月,他每天都能賣出幾百元的酒。近期,各地陸續出台鼓勵夜市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他的信心也越來越足。
“包括夜市在內的夜間經濟興起,主要原因還是夜市能滿足年輕人的精神需求以及當下政策的帶動。”江蘇省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蔣昭乙認為,年輕人生活節奏快,白天壓力較大,夜間的消費娛樂成為年輕人喜歡的解壓方式。
熱鬧並不是每個夜市的主基調。位於南京市建鄴區的紫金1912·玖悅薈港風夜市,在2023年剛開業時曾一度成為南京最熱門的夜市和網紅打卡點之一,不僅消費者蜂擁而至,也吸引了“郭阿姨月亮饃” 和“朱姐烤苕皮”等眾多南京網紅攤主入駐。近日,當記者晚上9點左右來到紫金1912·玖悅薈夜市採訪時,卻發現這裡沒有了往日的熱鬧,不少攤位已經閑置,一些攤位上還積滿灰塵,前來逛夜市的顧客並不多。“差不多從今年年初開始,這裡人就越來越少了,攤位變少,賣的東西也不吸引人,沒人來了。”一位仍“堅守”在街區的攤主告訴記者。而包括“郭阿姨月亮饃”在內的諸多網紅攤主,也早已相繼撤離。“郭阿姨”郭靜告訴記者,因為這裡的生意越來越差,自己在今年春節之前就離開了。“剛開業的時候生意很好,又是新夜市,又打著老三江夜市的招牌,那會兒我的月亮饃一天能賣約400個,到了年底一天連200個都賣不出去了。”郭靜還告訴記者,在她離開紫金1912·玖悅薈夜市之前,月亮饃日銷量已經下降到50個左右,入不敷出。
煙火熱氣中的冷思考
夜市煙火雖熱,一些問題仍值得關注。部分攤主告訴記者,雖然夜市愈發火熱,但攤位費、管理費也隨之上漲,讓自己的經營壓力不降反增。剛大學畢業的楊玲,因為還沒找到心儀的工作,在了解到義烏小商品城夜市的人氣后,選擇來這裡全職擺攤,賣些瑪瑙手鐲和飾品。楊玲表示,雖然這裡生意不錯,但每個月的攤位費卻高達4000元,有些讓人吃不消。雖然夏季是夜市旺季,但仍有一些攤主因為攤位費較高,權衡得失后不得不閉店。記者了解到,在義烏小商品城夜市、南湖夜市等熱門夜市中,流動性攤位費通常在2000元到4000元,門店的年租金最高甚至超過30萬元。“今年已經給我們漲了3次攤位費了,從去年年底的1500元漲到了現在的2500元,生意哪有這麼好做。”在秦淮區多個夜市都有毛絨玩具攤位的李女士表示。
攤位費受夜市人氣高低和夜市地段的影響較大,即使是義烏小商品城這樣生意較好的夜市街區,也無法保証攤主的生意紅火。在義烏小商品城夜市賣了4年裡脊串的“豬大裡脊”老板徐濤,看到了很多攤主走紅,也見証了更多攤位的消失。“走的人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就我的店前面這條街,有時候一個月能換好幾家,很多店鋪干不滿3個月就走了。”徐濤表示,他的門店年租金17萬元,而這6平方米左右的所謂“門店”更像一個鐵皮箱。徐濤告訴記者,最容易離開的往往是新攤主,因為目前夜市產品同質化嚴重,他們沒法和老品牌競爭。
在一些攤主口中,攤位費成本的上漲造成了商品漲價。記者走訪多家夜市后發現,其售賣的很多商品,如今價格甚至已經趕超大型商業中心門店。很多攤位上,一杯奶茶的價格在18元至30元,一支烤串價格在20元至35元,比很多商業中心的店鋪還要貴。夜市裡一份200多克的“老北京爆肚”則賣出40多元的高價,其中一半還是粉絲等填充物。即使是沒有任何管理費、攤位費的“鬼市”,以及越來越多的自發組織的夜市,其商品價格同樣居高不下。
出圈“利器”還需差異化打造
夜市經濟為何冷熱不均?在“郭阿姨”看來,紫金1912·玖悅薈夜市的管理到位、支持充分,但選址存在問題。“我們在新街口、義烏小商品城夜市的生意都很好,包括三江學院,因為那些地方都有穩定的、大量的外地人來消費,這邊還是本地人居多。”像這樣的例子,在各地都有不少,省內一些夜市在開放幾個月后就草草收場,其背后暴露出的則是城市在打造夜市經濟時,對夜市選址並沒有認真規劃,忽視了消費者來源、交通便利性等問題,以及在部分地區,夜市過於飽和、同質化嚴重。
同時,夜市的迅速發展,造成傳統夜市和商場夜市、“鬼市”的競爭愈發激烈。如今可謂處處有夜市,商場和景區每逢節假日有臨時的夜市,部分商場的室外廣場和室內大廳還有常設的夜間市集。更加自由、產品更豐富的“鬼市”也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鬼市”因為無人管理,售賣商品的種類以及娛樂形式更加多元,消費者甚至可以在“鬼市”欣賞歌舞表演。去年以來,越來越多的“野攤”受“鬼市”影響,在南京各處出現,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食品衛生等管理問題。
“發展夜市經濟,對擴大內需、增加就業都有著重要意義,但夜市經濟也不可盲目發展。一是會造成投資和城市空間的浪費,二是夜市作為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隻追求數量往往會忽視管理,最終反而損害了城市形象。”蔣昭乙認為,從淄博燒烤、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可以看到,夜市已經是城市出圈最直接、最有傳播力的產業,而發展夜市經濟,需要深入挖掘、應用城市歷史文化元素,鼓勵本土老字號品牌參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夜市經濟模式,同時做好選址、產業規劃,避免資源浪費。(孫煒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