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江蘇·興化
一棵香蔥的“融合經”

大到一個省,小到一座城,都有諸多星光閃耀的標簽,它們代表著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成果,是江蘇綜合實力的不同側面。有些成績、榮譽雖屬國內拔尖、業內頭籌,但並不為外界所熟知。2024年,人民網推出“你所不知道的江蘇”專欄。本站,我們走進泰州興化市。
這裡有相傳千年的垛田遺產,以及因其聞名的千垛景區。“河有萬灣多碧水,田無一垛不黃花”,說的正是垛田春日景象。
這裡是全國產糧大縣,也是“河蟹養殖第一縣”,淡水產品產量長期穩居江蘇第一,是頗具代表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這裡有“中國不鏽鋼名鎮”戴南,也有正在打造的千億級健康食品產業集群,還是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是一二三產協同發展的GDP“千億縣”。
今天,我們講述當地一棵香蔥的故事。
初夏的垛田色彩斑斕,深綠色的是尚待採收的蔥田。周社根攝
提起興化,你或許知道聲名遠播的垛田,也可能對千垛菜花慕名已久﹔但你未必知道的是,垛田上除了種植油菜種出了網紅景區,也靠種植香蔥種出了富民產業。
興化地處江蘇裡下河腹地,地勢低窪,湖蕩連綿。自唐朝起,先民們壘土成垛,逐漸形成一塊塊四面環水的垛田。垛田“鑲嵌”於河網之間,油菜、香蔥、龍香芋、菊花等分季節生長其上,各成特色。
“興化香蔥”已有上百年栽植歷史,2006年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當地人每年輪番種植2-3茬,面積穩定在10多萬畝,其中大部分種在這垛田上。
蔥農在綁扎香蔥,每捆約25斤。人民網 范堯攝
“春天裡風調雨順,我們每畝地能收7000斤香蔥。”今年的頭茬香蔥收獲已近尾聲,垛田街道得勝村村民王長春家還剩下少許正在採收。5月22日天剛亮,老兩口早早撐船到了垛田,隨身帶了午飯,他們要加緊收完。
常年勞作的王長春皮膚黢黑,他們在田間插了一把巨大的遮陽傘,累了可在下面小憩。他家裡4畝田,一年的農業收入有5萬多元,其中香蔥佔了大頭。
王長春夫婦撐起小船把香蔥運往農業合作社。人民網 范堯攝
傍晚時分,王長春和老伴兒在垛田裡忙碌了一天,一捆捆香蔥堆滿了船艙。他們要劃船20分鐘,送到1公裡外的明華果蔬專業合作社。
“眼下收購價是8毛錢一斤,過磅后蔥農就能拿到錢,分銷由合作社負責。採收高峰期時,我們一天能賣掉2萬斤香蔥。”明華果蔬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沈明華說,從垛田收來的香蔥在他這個“中轉站”將“兵分兩路”。
明華果蔬專業合作社,沈明華給蔥過磅后裝車。人民網 范堯攝
一路,被運到南京、無錫、淮安等地的蔬菜批發市場。還有一路,被本地的脫水蔬菜加工企業收購,興化市聯發食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走進這家企業的生產車間,空氣中彌漫著新鮮的香蔥味。上百捆當天收來的香蔥堆在倉庫,工人們身穿防水服,用高壓水槍反復沖洗。
興化市聯發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工人清洗香蔥。人民網 范堯攝
而后,傳送帶把完成沖洗的香蔥送到生產線上,又進行三次清洗。緊接著,經過去黃葉和去蔥根,香蔥被切成指甲蓋大小的“香蔥碎”,再經消毒、甩水、烘干等工序后裝袋,發往全球各地的方便食品企業。
“興化香蔥,世界通用”,用聯發食品公司負責人王善禹的話說,這可不是一句口號,“你可能沒聽說過興化香蔥,但你大概率吃過興化香蔥。”原來,像日本日清、韓國農心和國內一些品牌的方便面裡,脫水香蔥主要來自興化。
香蔥干品,按每袋12公斤分裝,銷售給國內外方便食品企業。人民網 范堯攝
興化市還引導企業與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通過訂單農業把蔥田變成深加工企業的“綠色車間”。“今年我們的‘綠色車間’面積為1700畝。”王善禹說,這為聯發食品高品質的香蔥來源提供了保障。
在這裡,一棵香蔥實踐著一二三產的協同發展。如今,興化香蔥產業鏈上活躍著1.3萬種植戶、1.2萬工人和2000多個經紀人、電商,年產香蔥鮮品50萬噸和以香蔥為主的脫水蔬菜10多萬噸,香蔥產業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