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泰長江大橋全線貫通 明年4月底前具備通車條件

6月9日上午,常泰長江大橋主航道橋鋼桁梁合龍段焊縫焊接完成,以“毫米級”精度順利合龍,合龍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內。這座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歷時5年建設實現全線貫通,長江南北兩岸的常州和泰州兩市成功江上“牽手”。
從吊裝到“縫合”,10天精准對接
6月8日傍晚,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來到江中小島錄安洲上。常泰長江大橋的南主塔就立足洲側江中。合龍在即的跨江大橋,肉眼望去仿佛已經渾然一體。記者從下層橋面步行到江心合龍段,眼前火花四濺,2組工人正進行焊接作業,大橋鋼梁的最后“縫合”進入倒計時。
記者發現,工人們正在“縫合”的最后這條焊縫不過一指寬左右。將總重13萬噸的鋼梁精准對接,橋梁建設者們下足了“繡花”功夫。
“常泰長江大橋採取了栓焊結合的連接方式。焊接前精度已經調校到位。”正在現場負責合龍協調的中交二航局常泰長江大橋項目部副經理、副總工韓治忠告訴記者。大橋主航道橋合龍段於5月29日順利吊裝到位,此后的10天時間,歷經單側梁段栓焊連接、斜拉索挂設及張拉、全橋鋼桁梁頂推調位、合龍口沖釘打入、高栓施擰等多道工序。建設者們利用主梁縱移調整合龍口間距,通過調整索力消除合龍口高差,配合橋面臨時荷載移動等方法,使合龍口兩側鋼桁梁高程、轉角保持一致,最終實現合龍口連接栓孔的高精度對位,最大的偏差僅2毫米。
制梁時已預判“毫米級合龍”
大橋跨度大,受溫度、風場、臨時荷載布置等影響嚴重,線形波動大,建設團隊創新採用了基於串聯相機組網的實時線形測量方法,每隔140米布置一組工業相機,通過機器視覺算法,開展多點同步測量,掌握線形實時動態。此外,在合龍口設置激光測距儀和傾角儀,布置各項監控傳感器500余套,還針對性地開發了合龍施工智能監控平台,實時感知合龍口狀態。現場監測結果表明,橋梁整體線形可控,實測絕對高程與理論值偏差最大為5厘米,遠優於規范要求,整體線形勻順,滿足公路和鐵路運行要求。
不僅如此,早在鋼梁制作時,昨日的“毫米級”精准合龍就已經在工廠實現“預判”。“為了讓主跨1208米的主航道橋最后要合龍在毫厘之間,我們在場地制作時採用激光掃描的方式,把每一節段掃描進系統分析偏差,實現了在建設之前就可以預判精度,再通過預判來指導現場架設。”中鐵山橋常泰長江大橋項目總工程師王建國說道。
從8日傍晚持續到9日上午,最后的“縫合”持續十多個小時,實現主體結構嚴絲合縫。到此,常泰長江大橋主體結構施工全部完成。
大橋年底前完成橋面鋪裝
下一步,常泰長江大橋將完成橋面護欄等鋼結構附屬設施施工,年底前完成橋面鋪裝,明年2月底前完成機電、照明、防撞等附屬設施施工,4月底前完成動靜載試驗和交工驗收檢測,具備通車條件。
常泰長江大橋是長江上首座集高速公路、城際鐵路、普通公路三種方式於一體的過江通道。大橋全長10.03公裡,其中公鐵合建段長5299.2米,由一座主跨1208米的鋼桁梁斜拉橋、兩座主跨388米的鋼桁拱橋和一座3×124米的連續鋼桁梁橋組成,創下了最大跨度斜拉橋、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桁拱橋和最大連續長度鋼桁梁的世界紀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