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

無錫高新區,何以打造長三角創新高地?

周夢嬌
2024年06月17日07:05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臨近畢業季,江蘇無錫高新區的“人才實訓班”應時啟動。一批來自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畢業生,即將來此體驗“總裁課堂”、進企業實訓、品特色美食。

人才是第一資源。不久前,無錫高新區發布“飛鳳人才計劃3.0”政策,志在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人才中心、創新高地。到2025年,該區人才總量預計可達33.3萬人。

當前,無錫高新區科技創新動能強勁,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首次突破2500家,有效期內高企數達1525家,居全市第一。當地正立足科創強區、人才高地優勢,廣泛凝聚“政策+企業+人才+平台”支撐合力,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道路上加速奔跑。

無錫高新區產業人才實訓學院教學現場。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區委宣傳部

無錫高新區產業人才實訓學院教學現場。無錫高新區委宣傳部供圖

內培外引,人才提升

2006年,18歲的季斌斌來到無錫高新區,就讀於無錫科技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這是江蘇第一所“由高新區辦,辦在高新區”的高職院校,建校20多年來持續從人才供給到科技服務全面為區域產業轉型助力。

季斌斌畢業后,留在了無錫高新區,進入當時隻有10個人的無錫奧特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打下手,到主導光伏組件端的串焊機產品的研發,我一路做到了產品線總監,產品也完成了國產化替代。”近年,季斌斌又獲得了美國PMP項目管理專業人士資格証書,成了名副其實的“復合型人才”。

季斌斌的“東家”奧特維,十余年來持續與無錫科技職業學院合作,強化人才輸送、實訓基地建設和教材開發。“對學校而言,4萬余名畢業生中,70%留在了無錫,45%分布在無錫高新區的重點企業。”無錫科技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張國華表示,一大批“上手快、后勁足、干得好、留得住”的畢業生,已成為無錫高新區企業的骨干力量。

這般“內培人才、落地轉化”的故事,在當地不斷上演。“高校與地方是互相促進、彼此成就的‘發展共同體’,校地合作的重中之重是人才,教育與地方產業科技‘抱團發展’,才能深度耦合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無錫高新區黨工委委員、新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韓楊說。

在“政府搭台、學校企業主導”的辦學新模式下,2022年暑期,無錫高新區集成電路設計人才實訓班開班。2023年2月,無錫產業人才實訓學院揭牌,吸引了200名學員參訓,覆蓋清華大學等82所高校。今年7月,圍繞集成電路物聯網等方向,暑期實訓已蓄勢待發,越來越多的優秀青年人才將無錫高新區作為就業的“首到地”。

內培外引激活“人才引擎”。當前,無錫高新區聚集各類人才31.6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5.8萬人,近年累計引進和培育國家級專家172名。

艾米特醫療機器人。人民網 周夢嬌攝

艾米特醫療機器人。人民網 周夢嬌攝

向新向深,企業提質

隻用一條機械臂就能實現醫療導航功能,這項國內首創來自無錫艾米特智能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艾米特”)的張博團隊。

“目前醫療機器人用的都是光學傳感器、磁性傳感器和機械臂結合的系統,我們研發的機器人不僅設備的體積更小,成本更低,操作也更便捷。”張博說,艾米特的手術導航機器人系統已申請知識產權40項。

這條機械臂,張博已經研究了近20年。他早年留學日本,曾擔任早稻田大學次世代機器人研究中心副教授。2020年,身為“無錫女婿”的他回錫創業,艾米特遂落戶在無錫高新區。

“一個科技領軍人才,帶來一項核心技術,打造一個新興產業,這是無錫高新區的創業密碼。”無錫高新區科技局副局長李振東說,在這裡,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企業就是創新的主體。

16年前,溫子瑛就是帶著“一個技術”“兩個人”來到無錫高新區的,他們專注微電子生產設備的設計、研制。如今,她的企業已申請國內外專利140多項,並獲得了多項知識產權。

上下游的交易便利、集成的供應鏈需求、流動的人才資源、接力的技術研發,讓園區產業發展從“1+1>2”的“加法”,跨越到集聚化發展的“乘數效應”。

做好為企服務“關鍵小事”,也是激發企業創新動能的“關鍵步驟”。“落地前期,企業選址、辦理注冊執照等,都是當地政府幫辦的,相當於‘一站式服務’。政府還給了我們100萬元啟動資金,解了企業初創期的窘境,讓實驗室成果得以轉化成工業化樣品,並進入臨床試驗。”張博說。

“當前,我們聚力打造高效能服務生態,以人才服務為抓手,助力科技型企業發展,力爭全年新招引科技企業不少於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突破2800家、有效期內高企達到1950家。”李振東說。

“江南美灣”研究院實驗室效果圖。無錫高新區委宣傳部供圖

“江南美灣”研究院實驗室效果圖。無錫高新區委宣傳部供圖

共建共融,平台提速

眼下,無錫高新區江南美灣產業園正在加緊打造,3.7萬平方米的樓宇載體已具雛形,預計10月竣工開園。

作為大健康領域的新藍海,美麗健康產業融合了化妝品、醫療美容等領域,江南美灣發力於此的底氣何來?答案是校地企的協同創新。

“江南大學是國內較早涉足化妝品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高校之一。”江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王靖介紹,學校在食品、生物工程、日用化學品等領域擁有交叉優勢,學校多個研發團隊與無錫高新區進行資源整合、產學研協同發展。

戴可思公司創始人張曉軍是江南美灣建設構想的提出者之一,其本人也是江南大學化工學院的畢業生。他從企業運作的視角提供了不少建議,“原來園區想打造一個開放式平台,提供檢測服務。現在則以學科劃分,邀請老師帶項目入駐,園區提供整套服務,讓大院大所的技術賦能企業。”

戴可思公司入駐無錫高新區4年多,從月銷售不過百萬元到現在年銷量過10億元。年底,戴可思公司總部將遷入江南美灣,持續與地方開展深度合作。

如何進一步加強校企地合作,提升科創“轉化率”?在江南大學國家功能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陸文偉看來,無錫高新區可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提升區域科技研發經費佔比,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二次創新。

這樣的探索已在無錫高新區展開。近期,無錫高新區集中與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三所“985”高校開展合作,力爭年內新增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7家、企業創新聯合體5個。

“下一步,我們將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核心戰略、人才強區主導戰略,聚力壯大高質量創新主體、搭建高能級創新平台、引育高水平創新人才、打造高效能服務生態。”無錫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新吳區委書記崔榮國表示。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