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健康

健康大家談

徐藝:如何打好夏季“健康保衛戰”?

王雪彤
2024年06月21日14:34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6月21日是農歷的夏至節氣。一年中的酷暑,正是中醫理論中“冬病夏治”的好時機。作為中醫特色療法,哪些人群的體質不適合“冬病夏治”?對於不適合“冬病夏治”的人群,又該如何做好夏季保健?打好夏季“健康保衛戰”,人民網《健康大家談》欄目邀請到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中醫師徐藝為大家答疑解惑。

人民網:“冬病夏治”作為一種預防冬天易發疾病的中醫特色療法,有哪些疾病適合在夏天進行治療?

徐藝: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通過溫熱的藥物和運動促進體內的寒氣宣達於體外,能夠讓陽氣更好地生發,這既是“冬病夏治”的理論基礎,也體現了中醫養生和天人相應的理念。

“冬病夏治”適合的是體質陽氣不足、陰寒偏盛的人群以及患有各類寒性疾病的患者。包括:1、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咽炎、反復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疾病﹔2、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腹瀉、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脾胃虛寒性疾病﹔3、各類痛症——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肩周炎、腰腿冷痛、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等虛寒性的疾病,以及因過度運動引起的網球肘﹔4、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痛經、產后頭痛、坐月傷風等﹔5、亞健康狀態的調理——如陽虛體質、氣虛體質、亞健康疲勞、體虛易感以及免疫力低下等。

人民網:數據顯示,慢性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發病呈現明顯的年輕化趨勢,而夏天一到,年輕人又貪涼,更容易傷害脾胃。如何通過“冬病夏治”治療慢性胃炎?在治療期間,需要注意什麼?療程結束后,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徐藝:“冬病夏治”需要辨証論治。比如,患者遇寒則胃痛或者遇寒則胃脹,可選擇穴位貼敷,貼在神闕、中脘、肝俞、胃俞等穴位,如果病人合並了腹瀉,穴位敷貼可選擇天樞、大腸俞等穴位。不同的科室所選擇的藥物也不太一樣,比如,消化科會選擇肉桂、干姜,呼吸科會選擇白芥子這類辛溫發泡的藥物。除了穴位貼敷,還有其他方式可以選擇。年輕人工作比較繁忙、經常出差,不方便喝中藥,可以試一試中藥的泡茶。對於一些老年人,時間相對富余,可以選擇艾灸、針灸、刮痧等中醫的外治法。

在注意事項方面,使用穴位貼敷之后,患者盡量不去游泳或者洗澡﹔其次,溫熱的藥物會對皮膚表面產生刺激,可能出現皮膚紅腫、起水泡,要注意清潔﹔另外,“冬病夏治”是一個延續性的過程,如果在夏天治療效果不錯,那麼應連續進行3年“冬病夏治”的治療。除此之外,需要強調的是,“冬病夏治”只是一個養生手段,起到減輕疾病、預防疾病、強健體質的作用,生病時應正常就醫,切不可因為“冬病夏治”就擅自停藥。

人民網:對於高血壓、糖尿病這類長期需要服藥的慢性病患者,是否適合“冬病夏治”呢?

徐藝:對於糖尿病這類慢性病的患者,一方面要按時吃藥,另一方面隻有當其血糖控制很好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冬病夏治”。對於高血壓的病人,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很多患者都是肝陽上亢,不太適合使用溫熱的藥物,用了以后也許血壓會升得更高。此外,即便患者可能遇寒胃痛、遇寒腹瀉,但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也不太適合用“冬病夏治”的手段。因為“冬病夏治”的目的是讓陽氣更好地生發,對於肝火上炎、易發怒的人群都是應該規避的。

人民網:剛才我們多次提到三伏貼。一到三伏天,不少醫院裡就會排起長長的等待敷貼的隊伍,三伏貼到底哪些群體適合?我們也注意到,網上有關三伏貼、艾灸這類養生產品越來越多,便宜又方便,這些東西靠譜嗎?

徐藝:三伏貼不適合怕熱的、口干喜冷飲的、脾氣暴躁的、身體強壯的、營養過剩的,這種人群我們叫熱性體質。高血壓的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也要規避,或者在正規醫院專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可自行處理的艾灸、三伏貼,那麼是不是可以去貼?我認為,還是要去醫院辨証論治,要結合自身的體質。在此基礎上,作為一個養生保健的方式,患者可以在家裡面選取一些安全的穴位進行使用,比方說足三裡、神闕、內關、中脘等。

人民網:對於不適合“冬病夏治”的群體,如何在夏日做好保健呢?

徐藝:不管是哪一種人群,每個季節都要按照對應的生活方式來處理。中醫認為“動則生陽”,合適的運動能夠增強人體陽氣。散步、慢跑、游泳以及太極拳、八段錦,對於陽虛、氣虛的人來說,長期堅持養陽效果更好。不過,夏天運動要避免暴晒,早晨或傍晚進行更好,運動后要及時補充水分。此外,夏天可以用艾灸懸灸關元、足三裡、大椎等穴位,這些都是補陽氣的保健穴位。

飲食方面,陽虛嚴重的人群在夏天可以吃一些高麗參、肉桂、當歸、羊肉湯等,不過要根據體虛的程度調整飲食頻率。夏天怕熱、易上火的、脾氣暴躁的人群,可以選擇一些疏肝、養陰、瀉火的方法,比如玫瑰花、淡竹葉、石斛、蓮子心等泡茶降心火,也可以吃一點百合、山藥等,當然最好的食材就是西瓜,解暑生津。另外就是精神上的調整,要保持積極向上、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

(責編:耿志超、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