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運河生態實現向好轉變 托起“美麗中軸”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裡程最長的人工河,近年來,江蘇運河沿線地區統籌推動保護、傳承、利用,運河生態實現向好轉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江蘇的“美麗中軸”。
江蘇台記者王鵬:在駱馬湖畔,從高空俯瞰,駱馬湖猶如一塊碧玉鑲嵌在大運河上,一展蘇北平原“山水畫廊”的最新面貌。如今,它也正成為越來越多生物的家園。
日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發布的漁業資源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度駱馬湖水域共監測到魚類44種。較2021年禁捕退捕前,新監測到的魚類增加5種,分別有方氏鳑鲏、中華刺鰍、黃尾鲴、鱤、鲇。
江蘇省駱馬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資源環保處張偉告訴記者,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有助於提升駱馬湖生態系統復雜性,抵抗性也會增強,這樣有利於駱馬湖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
作為江蘇第四大淡水湖泊,駱馬湖是京杭運河中運河的一段,調蓄沂、沭、泗洪水的大型防洪蓄水水庫,同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的重要中轉站。過去的幾十年裡,優質的湖砂一度成了“搖錢樹”,過量的採砂讓當時的駱馬湖處於生態災難的邊緣,水質持續惡化。從2015年起,江蘇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在駱馬湖水域從事非法採砂活動,並持續強化湖泊生態保護修復,加快推進污染綜合治理,讓“運河明珠”重現“美麗容顏”。如今的駱馬湖,水波蕩漾、魚翔淺底,生態系統正逐步恢復。
宿遷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劉玉斌告訴記者,全面取締了湖泊採砂,實現了全面的退捕禁捕,漁民全部上岸,減少湖泊的環境負荷,治理了湖泊的“兩違三亂”,也清理了大量的湖區內原有水產養殖。今年1到4月份,駱馬湖的水質達到了二類水的水質。
龍首灣驛站是淮安大運河百裡畫廊建設工程車行、騎行、船行、步行“四行”系統的重要節點,當地依托裡運河自然風光,經過3年的打造,已建成並成功對外運營大草坪露營地、浮筒碼頭等景觀,良好的生態、豐富的業態,也讓龍首灣驛站片區成為當地新興網紅打卡點。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孟愛民說,淮安將以大運河“百裡畫廊”建設為統領,聚力打造古今輝映的人文畫廊、藍綠交織的生態畫廊、轉型升級的富民畫廊和美好幸福的宜居畫廊,使之成為江蘇大運河文化帶的精華空間、美麗淮安高質量建設示范區和大運河沿線最美旅游目的地。
近年來,江蘇以水為魂,用心培育大運河生態文化,高質量推進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清水廊道、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大運河保護、傳承和利用提供有力生態保障。截至目前,大運河沿線各市已全面建立河長制,沿線水環境實行按月全面監測,沿線水質穩定達到或優於Ⅲ類,大運河已經成為江蘇地理版圖上的“美麗中軸”。
(記者/王鵬 楊帆 宿遷台 宿城台 宿豫台 淮安台 編輯/胡超)
來源:江蘇廣電總台·融媒體新聞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