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新型毒品“盯”上青少年 2023年江蘇販毒案件25歲以下被告人佔16%

2024年06月26日07:16 |
小字號

看著像可樂罐的電子煙、五顏六色的跳跳糖、香甜可口的奶茶……這些看似常見的飲料、零食,可能還有另一副真實“可怕面孔”——新型毒品。

6月26日是第37個國際禁毒日。記者從我省公檢法等部門了解到,近年來,不法分子將新型毒品進行“花式”偽裝,更具迷惑性,甚至將罪惡之手伸向未成年人,新型毒品增多誘發青少年涉毒問題日益突出。花一樣年齡的青少年為何會掉進吸毒甚至販毒的無底深淵?一個個令人痛心的個案背后,折射出當下毒品犯罪有哪些新特點?我們又該如何斬斷伸向青少年的“毒手”?

這種“毒”正在悄然逼近青少年

今年1月4日,19歲的張某被無錫市梁溪區人民法院以犯販賣、運輸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並處罰金3000元。見到張某那一刻,無錫市梁溪區人民檢察院重罪檢察部主任楊敏有些震驚——一張年輕的臉龐暮氣沉沉,完全沒有少年的青春洋溢。由於非法濫用管制精神藥品3年多,張某甚至已經出現面癱、跛行等情況。

楊敏在工作中發現,近年來,更具偽裝性、隱蔽性、迷惑性的新型毒品、涉麻精藥品等成癮性物質正在一些年輕人中悄悄流行。他們或因獵奇心作祟,或是尋求精神刺激,以此排解學業、生活的壓力,從“淺嘗一口”開始,最終往往都沉迷於這些“藥品”產生的快感和幻覺中難以自拔。“與海洛因、冰毒等傳統毒品相比,一些國家管制類麻精藥品因兼具藥品和毒品的雙重屬性,特別容易使青少年放鬆警惕,因濫用而涉‘毒’的風險更高。”楊敏說。

新型毒品為何會“盯”上年輕人?省法院刑一庭庭長孫晉琪分析,新型毒品多以電子煙、飲料、糖果等新潮形式偽裝,而青少年好奇心強,辨別能力、自控能力較弱,對毒品危害性認識不足,容易放鬆警惕、沾染毒品。例如,以合成大麻素、依托咪酯為代表的新型毒品,常以電子煙油的形態出現,隨著電子煙在青少年群體中擴散,不少青少年跟風效仿、吸食濫用,嚴重損害身心健康。去年,全省法院審結的毒品犯罪案件中,25歲以下青少年被告人佔比為16.0%。

部分青少年甚至從“淺嘗一口”走上“以販養吸”的違法犯罪道路。2020年以來,全省販運毒品案件中,90后犯罪嫌疑人佔比近70%。

在一起未成年人向未成年人販賣毒品、容留吸毒犯罪中,一名不滿18歲的被告人先后6次向不滿16歲的小宋出售含依托咪酯的電子煙彈6個,收取3920元,還在租住處容留小宋與自己共同吸食含依托咪酯的電子煙3次。射陽縣人民法院綜合考慮被告人具有從重、從寬處罰情節,對其判處有期徒刑1年9個月,並處罰金5000元。

省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俞昕水說,新型毒品成癮性強,長期濫用會導致出現情緒及精神障礙,甚至肇禍。少數犯罪分子利用新型毒品致人昏迷的特性實施性侵、猥褻等犯罪。另外,檢察機關也發現犯罪分子為了逃避打擊,選擇未被列管的成癮性物質作為替代物販賣,部分青少年簡單將“未被列管”與“沒有危害”畫等號,最終導致吸食成癮。比如即將於7月1日被列管的右美沙芬、美托咪酯就已經出現被濫用的現象。

更難打擊的新型毒品犯罪

屋內不斷傳來金屬撞擊地面的聲音,音樂聲穿門而出,伴隨著類似放氣的吱吱聲。房門打開隻見一片狼藉,地板、床上散落著大量“笑氣”氣瓶,5名青少年或癱坐在椅子上,或趴在桌子上,眼神迷離。民警將5人傳喚至派出所調查發現,他們都是00后,因“朋友”介紹接觸到了“笑氣”,出於好奇、尋求刺激,便相約吸食。因構成非法使用危險物質,他們最終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近年來,隨著對海洛因、甲基苯丙胺等傳統毒品的嚴打嚴控,傳統毒品交易持續萎縮,吸毒人員轉而尋求國家管制的麻醉藥品、精神藥品及新精神活性物質等進行替代濫用,涉合成大麻素、曲馬多、依托咪酯等新型毒品犯罪案件不斷增多。去年全省法院審結的501起毒品案件中,涉新型毒品案件佔比高達45.6%。

從合成大麻素到氟胺酮、鉀胺酮、溴胺酮,再到依托咪酯、美托咪酯……新型毒品層出不窮,更換名稱、更新迭代速度極快。比如,去年10月1日,隨著依托咪酯被正式列入第二類精神藥品目錄,市面上很快出現另一種新型毒品替代物質,並以“非列管”的面貌在全國多個省份銷售。

快速迭代之下,打擊治理新型毒品犯罪的難度大大增加。以打擊涉“笑氣”違法犯罪活動為例,一位辦案民警介紹,根據刑法規定,目前司法機關對於沒有經營許可、非法買賣“笑氣”的行為,可以適用非法經營罪追究刑事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對於非法持有、吸食“笑氣”的,以“非法使用危險物質”給予行政處罰。但“笑氣”不同於常見毒品,吸食后體內存留時間極短,通過常規手段進行檢測難度較大。同時,“笑氣”交易鏈往往隱蔽在網絡中,還有不法分子千方百計給非法販賣“笑氣”套上“合法化”的外衣,給開展全鏈條打擊增加了一定難度。

蘇州市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副檢察長王勇關注到,從具有醫學價值的化學品到讓人沉淪的毒品之間,往往隻有一條模糊的界限。他以“聰明藥”舉例,這類藥包含幾種能夠醒神、提升注意力的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劑,被廣泛應用於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嗜睡症、發作性睡病等疾病的治療,屬於國家嚴管的精神藥品,具有成癮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強的特性。按照法律規定及相關司法解釋,將此類藥作為毒品販賣將構成販賣毒品罪,用於醫療用途不以毒品犯罪論處。但當下,“聰明藥”出現了第三種新用途——每當考試季來臨,就有很多家長群裡頻頻出現“聰明藥”的推銷,號稱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憶力,從而提高學習成績。一些學生為此服用這類藥物。對於此類情形如何定性,仍存在較大爭議。“在新型毒品犯罪領域,類似的模糊地帶還有不少,這就需要相關部門根據新型毒品的變化,及時調整毒品目錄,真正形成對新型毒品露頭就打的態勢。”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新型毒品濫用問題治理比傳統毒品還要困難。”在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建明看來,掐斷非法售賣渠道應作為新型毒品治理重點。他建議,要從源頭上嚴格控制新型毒品原料的經營與使用,通過行政立法,對生產、銷售、購買、使用此類原料實行嚴格的許可制度,實行登記、備案與可追蹤制度,禁止原料向個人銷售或網上銷售。此外,司法機關可適當降低刑事追究門檻,對非法經營、銷售新型毒品原料設定低於普通非法經營罪的立案數額標准,以增強打擊力度。“還應加強毒情監測評估,有條件地逐步將一些化學藥品納入新型毒品范圍,加以打擊,達到防微杜漸的效果。”李建明說。

“要讓大家知道吸毒危害到底在哪”

“一個20歲的戒毒人員犯毒癮時硬生生把自己手臂的文身摳掉了,血肉模糊。”

“有的人跟他說話,說著說著他就開始捶胸頓足、大喊大叫,躺地上打滾。”

“有的吸的時間長的,牙齒、頭發脫落,皮膚長膿瘡,吃不下睡不著,‘老’得很快。”

“有的吸到右腿壞死,身上傷口一年都愈合不了,去醫院就診挂水,5個護士都難以找准血管。”

……

太湖強制隔離戒毒所四級警長孫犁向記者描述吸毒人員的狀態,令人觸目驚心。

聚焦青少年涉毒問題,治罪與治理並重。在依法嚴懲毒品犯罪的同時,眼下,各地都在密集開展形式多樣的禁毒法治宣傳活動。比如,全省各級法院以“防范青少年藥物濫用”為重點,通過發布毒品犯罪典型案例、邀請群眾旁聽庭審、拍攝禁毒短視頻以及組織禁毒普法進社區、進校園等方式,開展禁毒法治宣傳活動。一些法院還將目光投向“問題孩子”背后的家長。江陰市人民法院在辦理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案件中,針對發現的因監護人疏於管教導致未成年人涉毒問題,對被告人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指導,督促其加強教育管理。

無錫市公安局禁毒支隊二級警長陳麗麗發現,經過這些年宣傳,青少年們大多知道冰毒、搖頭丸等毒品碰不得,但對新型毒品的宣傳還需進一步強化。“除了加大打擊力度,我們要及時更新宣傳‘教材’、形式,讓青少年及其家長學會鑒別新型毒品。”

“不能光說吸毒有害,要把吸毒有害具象化、形象化,讓青少年看到毒品的危害到底在哪裡。”在王勇看來,讓青少年遠離毒品,首先輿論引導的方向要正確。“要讓他們看到,長期吸毒會變丑,會全身長斑,會有重大疾病風險,要讓他們看到吸毒人員形象的變化,身體的變化,用血淋淋的教訓戰勝他們的好奇心。”

“很多吸毒者原本有著美滿的家庭,就因為染上毒癮,導致了很多悲劇。”孫犁提醒,每個人都應該深刻認識到毒品的可怕之處,不要妄想借助毒品獲得情感滿足,毒癮一旦染上,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戒掉。“強制戒毒后也有復吸的可能,最安全的做法就是永不碰毒。”(胡蘭蘭 陳珺璐 顧敏)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