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集中簽約48份協議協同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

6月28日,江蘇省高水平醫院建設暨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南京舉行。細看會議流程,協同推進高水平醫院建設集中簽約是“重頭戲”,現場共簽署48份“高含金量”合作協議。省內高水平醫院牽手“國家隊”,與12家國家醫學中心、9家國家級科研院所和全國重點實驗室達成合作協議。
著眼百姓就醫“大病不出省”目標,江蘇正集中力量、聚焦重點,努力在醫療“高原”上打造更多“高峰”。記者通過採訪,探尋這48份協議背后的故事。
高位嫁接“國家隊”資源
去年4月出台的《江蘇省高水平醫院建設實施方案》提出,用3年時間支持16家重點醫院創建高水平醫院。
江蘇擁有綜合類、專科類、中醫類三級公立醫院共170家,數量居全國第三。然而,與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北上廣相比,江蘇“高原”多、“高峰”少,當下最迫切的是進一步提升能力水平,補齊醫療領域“高峰不高”的不足。
“高位嫁接”頂級資源,是為了推動醫療水平實現新突破。與國家醫學中心、國家級科研院所、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平台簽約,與知名生物醫藥企業簽約,與引進高層次人才簽約……48份合作協議的簽訂,標志著江蘇高水平醫院與“國家隊”合作邁向更廣闊空間。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作為心血管疾病國家醫學中心,將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納入阜外醫院心血管病技術培訓中心體系,幫助提升心血管疑難重症診治、學科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能力。南京市兒童醫院和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的“牽手”,將率先破解腦疾病預防和治療研究的疑難問題。
當天,南京鼓樓醫院一口氣簽下4份框架協議,涉及學科建設、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在該院院長於成功看來,該院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合作是強強聯合和優勢互補。此次“牽手”,在疑難病例診治、科研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都能夠起到“1+1>2”的效果,更有利於推進骨科的醫學進步和現代創新。
中藥制藥過程控制與智能制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與江蘇省中醫院“牽手”成功,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肖偉對此同樣用了“強強聯合”這個詞。“醫院除了治病救人,還要往研究型方向轉變,加快藥物研發,才能驅動臨床技術不斷提升。”他說,兩方合作打造“醫、教、產、學、研”共同體模式,能更好為省內其他醫院探索合作經驗,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
醫院有了更多“院士顧問”
此次推進會還推出“硬核舉措”,讓省內醫院擁有高水平醫院建設的“院士顧問”。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腫瘤中心主任、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腫瘤中心主任王紅陽和江蘇省腫瘤醫院是“老相識”。2013年開始,王紅陽院士擔任江蘇省惡性腫瘤分子生物學及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在腫瘤基礎科研領域,王院士對我們重點實驗室的指導不僅提升了我們在惡性腫瘤學科領域的學術實力,也發揮了示范引領、團隊培養、創新創業和產學研結合等多方面作用。”江蘇省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束一平對院士和醫院的“雙向奔赴”充滿期待,“頂尖科學家為學科發展、腫瘤的研究方面提供前瞻性建議,同時他們所營造的敢於探索未知、敢於挑戰難題的科研氛圍,也將推動醫院的基礎研究不斷突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國際癌症研究院院長、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院長詹啟敏和江蘇緣分頗深。他1984年畢業於蘇州醫學院,2021年擔任蘇州醫學院院長,將蘇州視為“第二故鄉”。作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院士顧問”,詹啟敏透露,一方面要繼續發揮附一院的血液科、心胸外科、骨科等傳統優勢,另一方面還將幫助建設細胞治療、免疫治療、腫瘤中心等高精尖平台。
藍圖已繪就,再上一個“高峰”
“聚焦領軍人才培養”“聚焦疑難重症診治能力提升”“聚焦運營效能提升”——推進會上,省衛健委主任譚穎用三個“聚焦”闡釋一年多來在“高原”之上起“高峰”的再突破。
高水平醫院建設藍圖已繪就,接下來如何腳踏實地一步步走穩?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認為,高水平醫院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全體系構建、全手段運用、全方位統籌,全面實現資源整合、人才聚合和服務融合。江蘇聚力打造高水平醫院,可以讓大醫院的學科優勢、資源優勢下沉,向周邊地區輻射,推動醫療水平從“一院強”到“一地強”,從而造福一方百姓。
詹啟敏院士建議,將生命科學、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前沿科學技術融入醫療實踐,也有必要在全省協調建設醫療健康大數據庫、臨床樣本庫等,讓醫院、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享數據,推進高水平科學研究、新藥研發、醫療設備研發。
譚穎表示,建設高水平醫院,是推動全省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省衛健委將錨定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目標持續發力,確保高水平醫院建設取得扎實成效。(安瑩 蔣明睿)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