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提升綠化管養水平 南通600多棵古樹名木有了電子檔案卡

2024年07月08日07:10 |
小字號

近日,記者從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獲悉,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古樹名木建檔立卡工作已於上月底完成。至此,五山地區112棵百年以上以及510棵50年以上、100年以下重點樹木都有了電子檔案卡,將輔以“一樹一策”養護機制,不斷提升綠化管養水平,推動生態修復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果。

“位於法乳堂東側,樹齡326歲,胸徑約243厘米,生長環境存在立地條件差、樹表寄生雜物較多、根系呼吸不暢等問題﹔保護治理措施為破除水泥鋪裝、人工剝除青苔、修復部分增加防腐處理……”編號1049號銀杏的電子檔案內容上千字,詳細記錄了該樹的身份信息、健康狀況、保護治理辦法等。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呂建華介紹,“一樹一檔”“一樹一策”將為五山地區生態修復與保護提供更加科學精准的治理方案。

五山及沿江地區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裡,包含14公裡江岸線。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南通主城區江岸被越來越多的碼頭、堆場、園區、企業填滿。2016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出長江南通段相關問題后,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迅速啟動。經過多年努力,組織實施船舶污染、非法碼頭和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等20多項專項整治行動,關停並轉“散亂污”企業203家,拆除河道周邊各類違建6.5萬平方米,退出港口貨運功能,騰出修復岸線12公裡,新增超6平方公裡森林綠地,累計投入120億元。

布設生物多樣性觀測點,安裝長江江豚聲學監測設備,編撰《植物圖譜》《鳥類圖譜》,啟動“江豚灣”保護與開發項目……2021年起,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態修復保護工作逐步從“一條江”“一段岸”整治等宏觀層面,向“一棵樹”“一根草”“一隻鳥”“一頭江豚”保護等微觀層面深化,用“繡花功夫”精繪“滄桑巨變”新圖景。

5月底,87歲高齡的南通籍著名古人類學家、博物學家周國興走進軍山自然生態保留地,對一路上闖入眼帘的絡石、鹿藿、竊衣、威靈仙、扶芳藤等綠植,豆娘、葉甲等昆虫,如數家珍。2021—2022年度,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觀測項目共記錄物種1293種,較上一輪本底調查新增37種,豬獾、江豚等消失多年的物種再度回歸。五山地區生物種類正以“肉眼可見”速度恢復、增加,“滄桑巨變”愈發可觀可感。

2021年5月1日,由南通市人大制定、省人大批准出台的《江蘇南通狼山國家森林公園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明確森林公園的規劃、建設、保護、培育、利用、管理等舉措,列出擅自採挖植物、非法獵捕野生動物等十三條禁止事項,將軍山南麓生態保育區作為生物多樣性核心區域,實行封閉管理,以法治護航五山濱江生態修復保護工作。

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工作啟動之初,南通即建立起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總負責,人大、政協、紀檢、法院、檢察院及51個部門“全員上陣”的組織推進機制。編制實施沿江生態帶發展規劃,進一步降低生產岸線佔比、調高生態岸線比例。將沿江生態紅線區域佔比提高至23%以上,高出省定標准4個百分點。建立縣(市、區)污染防治攻堅“月點評、季考核、年述職”工作機制。強化與上海、蘇州、泰州、揚州等周邊地區合作協同,構建生態聯防共治格局。探索水環境流域補償制度,破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全市上下拿出共抓長江大保護的硬舉措,形成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強合力,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項目入選國家林草局首批典型案例、全省“最美生態修復案例”。

上月,南通市生態環境局、南通文旅部門聯合發布首批5條生態文化精品體驗路線,從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出發,經通州、如皋、海門、啟東、如東等地,將江海岸線生態美景串珠成鏈,方便游客打卡。近年來,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生態修復保護的成功經驗不斷“復制粘貼”,南通新增啟東(長江口北支)濕地、海門南布洲公園、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洪港濱江生態濕地公園、如皋龍游灣等10個生態特色示范段,奮力續寫“滄桑巨變”新篇章。(賁騰)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