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南京溧水:解鎖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活力密碼

王丹丹
2024年07月15日06:59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在上海讀大學的熊徑遠,最近在為家鄉南京溧水區熊家龍燈申遺的事情忙活。

溧水有著400多年的舞龍歷史。今年恰逢龍年,當地在延續往年駱山大龍文化節的基礎上,推出“龍文化”集中表演活動。40條大龍從正月初二一直舞到正月十六,熊徑遠參與的“熊家龍燈”便是其中之一。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近年來,溧水區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特色非遺技藝和紅色歷史資源,通過節日引流、傳承創新賦能鄉村振興。

村民在為舞龍做准備。人民網 王丹丹攝

村民在為舞龍做准備。人民網 王丹丹攝

節日引流,激活傳統文化

去年寒假回老家時,熊徑遠便聽說區裡要在龍年春節推出“龍文化”集中表演活動。從小對舞龍感興趣的熊徑遠,立馬張羅起來。由於舞龍耗時耗財耗力,很多會舞龍的村民,或年紀較大或已外出務工,起初他的想法並沒有得到多少人響應。

熊徑遠想起初中時,舞龍習俗曾一度在村子裡消失數年,是他偷偷潛進宗祠,將龍頭丟下水,由於村民信奉“龍頭一旦下水,全村必須舞”,舞龍這才得以延續。“故伎重施”,熊家龍燈再次走上舞台。在熊徑遠看來,“這次很明顯的變化是,大伙兒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舞龍中來,也有了為熊家龍燈申遺的想法。”

春節期間,溧水區每天有超過30條大龍舞動,這場“龍文化盛宴”吸引了90多萬人次打卡,帶動旅游收入7.44億元。

以節日為媒引流,溧水“活化”傳統文化資源的嘗試還有不少。

龍蝦、燒烤、啤酒……夏日傍晚,運河的風吹散了暑熱,洪藍埠夜市升騰起煙火氣。

夜市附近的胭脂河,南接石臼湖,北通秦淮河,全長7.5公裡,是明朝時為溝通漕運而建的一段古運河。為充分發揮運河文化遺產的作用,當地在端午時舉辦了第二屆溧水洪藍龍舟競渡大賽。平日裡沉寂的古運河,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洪藍街道文旅辦負責人毛俊秀介紹,夜市展位經過規劃布置和改造提升更加規范,商家也增加到20余家。當地還通過全民歌手大賽、戲曲文藝表演、非遺文創產品展銷等聚集人氣,配套果蔬採摘、民宿體驗等項目,端午節期間累計吸引游客約3.64萬人次,收入超350萬元。

非遺店鋪裡的文創產品。人民網 王丹丹攝

非遺店鋪裡的文創產品。人民網 王丹丹攝

非遺文創,帶動增收致富

“這身定制的新中式裙子,搭配了老虎鞋,分享給大家。”無想水鎮景區的特色文旅商店裡,吳麗花和女兒穿著復古而時尚,對著直播鏡頭與網友互動。

一排排定制服飾和手工制作非遺產品整齊地擺放在店裡,佔據“C位”的老虎鞋是其中的“明星產品”。萌萌的虎頭,五彩斑斕,在繼承傳統手工技藝的同時,通過不同顏色和面料的搭配,更符合現代人的穿搭習慣。

吳麗花是老虎鞋制作技藝區級非遺項目第四代傳承人。在她看來,傳統手工技藝傳承並非易事,“制作一雙地道的老虎鞋工序多,耗時長,價格高,一開始並沒有在市場上激起水花。”有次她突然想到個點子:用服飾搭配老虎鞋自己穿上身推廣,還給女兒做了童裝,發到網上后果然吸引了不少年輕粉絲,隨后訂單讓她應接不暇。

非遺傳承需要創新,吳麗花將非遺與國潮相融合,研發了老虎包、老虎娃娃、裝飾配件等多種非遺衍生文創產品。經設計改良過的文創產品,可以通過步驟拆解,進行流水線作業。銷售渠道有了,產量上來了,產業化的路子也就通了。如今公司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60多人,其中大半是寶媽和殘疾人士,家門口就業給他們每月帶來30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對全區進行非遺普查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了重要非遺項目保護辦法和恢復措施,通過減免租金的方式,在無想水鎮為優秀傳統手工技藝提供發展場地。”溧水區文旅局工作人員史弘玉說,目前當地有國家、省市區級非遺項目51個,國家、省市區級非遺傳承人39人。和吳麗花一樣,無想水鎮景區內,不少非遺傳承人在這裡租下店面,從小作坊走向了產業化。

游客在李巷村購買藍莓。人民網 王丹丹攝

游客在李巷村購買藍莓。人民網 王丹丹攝

紅色“寶藏”,變為文旅流量

盛夏時節,一場雷雨過后,李巷村草木青翠,青磚烏瓦更顯幾分肅靜。這裡四面環山,曾是新四軍蘇南抗日活動的橋頭堡和指揮中心,素有蘇南“小延安”之稱,如今還是遠近聞名的“藍莓之鄉”。

村口,村民戴強的藍莓攤前擠滿了游客,挑選、稱重、打包、掃碼轉賬的聲音不斷傳出,不一會兒,一筐藍莓就見了底。

“以前一到收獲季節,就為銷路發愁。”戴強一邊打包一邊說道。由於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李巷的紅色歷史和特色物產長時間不為外人所熟知。

改變源於2016年,溧水發力建設“紅色李巷”,恢復6位新四軍領導人故居。傳統村落改造后,打造出了民宿、茶館、郵局、禮品店、農家樂等新業態。隨著紅色旅游“破圈”,一度沉默的李巷走出了歷史深閨,被評為江蘇省第一批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項目。

“藍莓採摘季”“豐收節”等活動,還吸引來南京中心城區和周邊城市的人們來此鄉村游。“下一步,李巷要在保護挖掘紅色資源的基礎上,聯動片區內的文旅資源和生態游覽線開發,做好‘紅農文旅’融合文章。”鎮文旅部門相關負責人傅強說。

李巷的“走紅”並非個案。2019年以來,當地陸續啟動了對蒲塘橋、永昌橋、謝氏宗祠等文保單位的修繕保護工作,目前全區有國家、省市級文保單位27處、不可移動文物點257處。

變“寶藏”為“流量”,溧水讓一個個歷史文化資源點成為了熱門打卡地標。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