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宜興紫砂 古韻新彩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7月16日7版 版面截圖
謝強在制作紫砂壺。受訪者供圖
許沈紫在制作紫砂壺。受訪者供圖
謝強中華文明系列紫砂作品“春秋·素蓮禪心”。受訪者供圖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陶二廠創意園區。宜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陶二廠創意園區。宜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原題:宜興紫砂 古韻新彩(非遺煥彩新時代)
江蘇宜興,古稱陽羨,是名茶產地,也是紫砂故鄉,被譽為中國陶藝之都。
宜興蜀山腳下,古南街沿著蠡河延伸,一座座白牆黛瓦的建筑鱗次櫛比。自明清以來,這裡就是紫砂陶器生產、貿易集中區,顧景舟、徐秀棠、徐漢棠等紫砂器大家曾在這裡生活和創作。
如今,街上依然分布著許多紫砂店鋪,不少店家世居於此,前店后坊,制壺賣壺,樂在其中。隨便走進一家,但見各式紫砂器琳琅滿目,店主把盞品茗,與客人談古說今。
守正
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代,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由宜興特產紫砂泥料制作的陶器得以揚名世界,與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傳播有著密切關系。
明代流行沏泡散茶,文震亨《長物志》記載,“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紫砂茶具因此倍受追捧,並成為文人雅玩之物。
明萬歷年間,時大彬等能工巧匠在借鑒宜興粗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逐漸摸索出拍坯成型等特色技藝,經不斷完善,形成一套成熟的工藝體系。文人參與紫砂壺創作,融入雕塑、金石、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手法,形成古朴典雅的風格。
從時大彬、李仲芳、陳鳴遠到以顧景舟為代表的“紫砂七老”,宜興紫砂名家輩出,創制出多種具有特色的器型。拍坯、鑲片的成型方式,使得紫砂壺“方非一式,圓不一相”,呈現自然多變之美。時至今日,“坯轉人不轉”的拍坯工藝仍在使用。
走進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陶瓷學院,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謝強正在用傳統的拍坯方法制作一把紫砂壺,壺身已基本成型。“這是傳統技法,但要做好,需要有扎實的基本功。”為了練好基本功,20世紀90年代初,謝強曾跟隨“顧脈徐門”的紫砂名手徐元明學習技藝,從打泥片、打泥條開始,進行規范化訓練。而后,又拜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門下深造。
從藝近40年,謝強的作品多次在國家級大賽中獲獎,本人被授予全國輕工“大國工匠”等榮譽稱號。除了在實踐中不斷打磨技藝,謝強還注重理論研究,出版《紫砂品鑒》《紫砂藝術》《紫砂工藝》等多部著作,並擔任國家級課題《中國工藝美術全集·江蘇陶瓷》執行主編。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青年教師錢江涵是華東師范大學畢業的文學博士。在謝強指導下,她對中華傳統手工藝研究產生了濃厚興趣,通過參與編撰《中國工藝美術全集·江蘇陶瓷》等,對紫砂的歷史和工藝有了更深的理解,其研究成果被應用於“宜興紫砂陶”地方標准編制。
創新
2008年開始,國內掀起一波紫砂壺購藏熱潮,市場價格連連攀升。彼時,謝強正在進行“中華文明”系列紫砂藝術創作。
“如果只是照著傳統器型復制或者稍加改變,做出來的紫砂壺肯定也不愁銷路。但是從長遠看,制作這種缺少藝術創造性的作品,對行業發展沒有推動作用。”謝強說。他從《中國通史》入手,梳理中國傳統文化脈絡,了解不同時代的民俗風尚和典型的時代文化符號,形成了6萬多字的學習筆記。
如何將傳統文化意蘊注入紫砂壺中,是謝強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制作“秦時明月”壺時,如果按照傳統思路,隻要把“秦時明月漢時關”等詩句刻到壺上就可以了,但謝強覺得這樣過於簡單。他深入思考,想到“明月”這個邊塞詩中常用的意象,體現了士兵們對故鄉的思念、對和平的向往。於是,他將寶劍設計成一條從側面環繞壺身的裝飾綬帶,用段泥、綠泥等做出不同顏色的紋飾,表達“化干戈為玉帛”的寓意。
除了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創作靈感,謝強還對傳統工藝技法進行改進、創新。他巧妙運用“雙弧線彎泥條”技法,制作石瓢壺型等錐度比較大的器型﹔針對紫砂異形器的成型方式,創新了燕尾型條泥、“V”型開槽等技法﹔根據高難度提梁壺制作經驗,通過調整提梁壺把的長短比例、曲直走勢,解決了梁把因重力、收縮導致變形的問題,創作出“素蓮禪心”提梁壺。2023年,謝強主持的“紫砂技藝創新與文化融合表達及產業化”項目獲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今,謝強已完成100多件(套)中華文明系列紫砂作品。其中,古代茶席系列生動展現了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風格。比如以兵馬俑為元素的“秦風茶席”,體現了秦的氣勢磅礡﹔吸收漢代漆器藝術元素的“漢風茶席”,凸顯了漢代文化高雅端庄的特點﹔模仿唐宮金銀器設計的“唐韻茶席”,再現了繁華富麗的盛唐氣象﹔借鑒宋代名瓷的“宋韻茶席”,反映了宋代崇尚的簡約之美。
許沈紫是謝強的徒弟,從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畢業后回到宜興從事陶刻。“我外婆那一代就開始做紫砂壺,父母也一直做壺,我出生的時候,外公為我取名‘紫’,便是來自紫砂壺。”1988年出生的許沈紫已是“全國輕工技術能手”,目前正在澳門城市大學攻讀藝術學博士。
許沈紫長期學習中國畫,並接受了專業的現代藝術教育,這讓她的創作表現出古今交融的風格。她的陶刻“明妃曲”套器以昭君出塞為主題,用“工寫結合”的方式,在造型古雅的紫砂器上刻畫出風姿綽約的昭君形象。該作品在2022年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中獲得金獎。她將自己學習的色彩理論運用到紫砂器制作中,通過調砂來實現豐富的色彩變化。“比如紫泥,通過調制可以呈現出斑斕多彩的紫。”許沈紫還嘗試用釉上彩瓷器的制作工藝來處理紫砂陶器的色彩,產生了別樣的效果。
育人
作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宜興紫砂陶)、中國陶瓷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多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以“傳技藝、育新人”為己任,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和大師資源優勢,將培育人才的范圍從在校學生拓展到鄉村藝人,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宜興市丁蜀鎮古南街上,雲集了許多創業開店的年輕人。除了本地紫砂世家的后輩,還有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南京藝術學院等外地院校的畢業生。不少人剛來的時候不會做紫砂壺,在當地拜師學藝,依托專業的科班功底,將繪畫、書法等藝術手法和現代設計理念運用到紫砂器制作中。
在錢鬆喦藝術館執行館長呂鋒平看來,外地美術類院校學生給宜興紫砂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於打破程式化的窠臼,實現更高的藝術造詣。
人才的多樣化也為當地文商旅融合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今年4月,“宜興紫砂對話中國茗茶活動”在丁蜀鎮陶二廠創意園區舉行,來自各地的制茶大師與紫砂大師匯聚一堂,探討非遺產業發展的新方式、新路徑。該園區在原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基礎上改建,在保留工業遺產風貌特色的同時,創新植入創意辦公、潮流商業主題業態,建設陶美術館、國際會展中心、文化創意街區等,致力於打造集文創核心區、生活體驗區、現代陶藝與科技融合區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創意園區。
宜興紫砂也在積極擁抱數字時代。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江蘇省文投集團與宜興一家文化公司聯合發布“紫砂·易”APP,這是集紫砂藝術品實物、數據(版權)交易功能於一體的電商平台。據介紹,上線產品擁有獨家創作授權和唯一身份,並經國家文化大數據華東區域交易平台進行版權交易備案確權,交易數據實時同步江蘇省“紫金鏈”存証,為紫砂藝術品的數字化交易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中國陶都 世界陶醉”,宜興不斷擦亮紫砂文化名片,弘揚“陶式生活”方式,讓古老陶藝煥發時代光彩,讓千年文脈不斷傳承賡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