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無錫:聚“人氣” 增“文氣” 公共文化空間打造人文“新風景”

2024年07月22日16:12 |
小字號

榮毅仁紀念館院內,開出一家民國服飾體驗館,吸引眾多愛美人士換裝拍照﹔文淵坊內,一場紀念葉嘉瑩先生百歲壽誕的《葉嘉瑩說詞:雲間派》新書分享會,一座難求﹔東林書院暑期每周一三五上午開展“儒風雅韻·詩詞傳拓——感悟書院文化之旅”公益活動,報名火熱……公共文化空間是一座城市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面對公眾沉浸式體驗、社群式參與、場景化消費的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無錫的文化場館該如何求新求變,讓公眾的體驗感飆升、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對味”?

老宅功能重置,提高游客沉浸式體驗度

近日,記者走進煥新歸來的榮毅仁紀念館,游客絡繹不絕。館內夫人房經改造提升后,變成民國服飾體驗館,攝影師正在為游客拍照。館內挂著各式旗袍、大褂,室內家具、裝飾、電話、台燈均是滿滿的民國風。無錫尋真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負責人說,體驗館承接沉浸式體驗、服裝租賃、國風妝造寫真、視頻拍攝等一系列業務,是榮毅仁紀念館活化利用的場館之一。“我們將榮毅仁紀念館展館、后花園、大公圖書館及榮巷街區串聯起來,通過融入換裝、非遺手作等項目,提高游客的沉浸式體驗度,全方位傳播榮氏文化。”該負責人表示。

比起以前的“走馬觀花”式參觀,而今公眾更加注重文化產品的品質,以及參與度與體驗感。在無錫,不少類似由老宅功能重置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應運而生,營造出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走進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綴美畫廊&咖啡”店內,一幅幅描繪無錫風景的畫作映入眼帘,店內調制的咖啡上還有畫作圖案,儀式感拉滿。不遠處的水塔書店內,詩人袁瑋的個展正在進行,市民游客不僅能在一樓用餐,還能到二樓看展、參加活動。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無錫的咖啡館、藝術體驗館、城市書房、茶點體驗空間、小劇場等復合型的文化空間越來越多。”江南大學教授朱蓉說,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通過創新服務模式,嵌入各種生活場景,為公眾提供綜合性文化服務,也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美學追求和美學實踐。

“爆款”不多見,文化場館更應多元化

在探訪中,記者發現,錫城的文化場館、單位積極整合社會資源,不斷拓展服務模式。比如,博物館、圖書館人氣較高,尤其是延長開放時間后,不少市民沉浸於“夜游”和“夜讀”。“暑期,我們增加了三場版畫類的公教活動,還招募了小志願者,鏈接發出去沒幾天就報滿了。”無錫美術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但也有不少市民反映,面對無錫豐厚的人文資源,現有文化業態的豐富度還遠遠不夠,“爆款”產品也不多見。“熱度和知曉度與周邊城市相比還是有差距,也缺少類似蘇博、揚州大運河博物館這樣的必打卡地。”市民旭旭是文博UP主,他表示,錫城的文化場館要保持熱度,一方面要結合城市熱點、亮點,做出無錫特色﹔另一方面則是要把握好公眾的需求和喜好,做精研學、預約、文創等服務內容。

傳統的文化場館應該有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打開方式”。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關負責人透露,上半年,該所招標採購了文物專用激光清洗機、偏光顯微鏡等一批高科技文物保護與修復設備,擬建成文物修復與宣傳展示中心,帶領公眾踏上科技考古的神奇之旅。

亮出城市IP,探索“錫式生活”呈現方式

公共文化空間承載地方文化,是展現“錫式生活”的重要場景。早上,到東林書院品江南早茶﹔上午,打卡名人故居,品讀城市故事,體驗無錫非遺﹔中午,漫步古鎮街區,尋一處有故事的老宅,嘗一嘗地方特色小吃﹔下午,在錫劇博物館裡賞一出傳統折子戲﹔晚上,到文淵坊,看一場喜劇情景劇……

“史是城之根,文是城之魂。這是城市的核心吸引力。”江南大學教授庄若江說,文化空間要聚集人氣,需讓文化生動起來,可體驗﹔同時還得張揚個性,亮出城市IP。

作為全國、全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無錫市圖書館依托其珍貴的古籍資源,打造了“金匱琳琅”古籍活化利用品牌,為讀者架起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的橋梁。“即日起至8月13日,我們將在市圖書館一樓共享大廳舉行錫圖典籍文化主題推廣,歡迎大家來打卡。”無錫市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館將展示館藏古籍中與無錫相關的方志、著述等,其間還有集章打卡、古籍修復、木刻印刷等體驗項目,讓市民游客全方位了解古籍文化,感受城市風雅魅力。

在無錫市旅游業協會會長王潔平看來,城市要“破卷”“出圈”,在於異質化——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質,演繹自己的生活方式,打造自己的人文新風景。如上海的海派文化、都市休閑以及建筑旅游,揚州的“煙花三月下揚州”,杭州的“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南京的“十裡秦淮明月中”,都顯現了城市獨特的魅力﹔而無錫的“錫式生活”以及成都的時尚潮玩、長沙的夜間經濟等,都凸顯了城市生活的IP。因此,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也應朝著這個方向重點發力。(韓玲 張月)

來源:無錫日報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