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項 位居全國第一

7月30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近年來,江蘇通過率先立法保護,強化活態傳承,打造特色品牌,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截至目前,江蘇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項,在全國各省區市中位居第一。
投入力度持續加大
江蘇堅持政策引領、規范推進、法治保証,非遺保護傳承制度基礎不斷夯實。2006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非遺保護地方性法規《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13年作修訂﹔各地結合實際制定昆曲、淮劇、宜興紫砂保護等60部法規,江蘇已形成了上下貫通、總分結合的法規體系。
進一步細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江蘇作出制度性、常態化安排。在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基礎上,江蘇配套制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工作指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管理辦法、推進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意見、建設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意見等,編制完成四批共146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規劃,以及長江非遺傳承保護利用專項規劃。
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認為,當前非遺工作已經進入系統性保護和活化利用的新階段,有必要對省非遺條例再次進行全面修改,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措施,使之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同時,鼓勵各設區市制定和完善非遺保護傳承的地方性法規。
非遺保護傳承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共爭取中央財政非遺專項經費超3.3億元,配套投入省級財政資金1.6億元﹔直接用於非遺保護傳承的省級資金由每年400萬元增至2000萬元,優秀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習補助由每年8000元提升至1萬元。報告也指出,部分設區市每年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財政支出不到100萬元,蘇北有的縣(市、區)沒有把非遺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非遺保護財政保障力度仍需持續加大。
投入是非遺保護傳承組織力度的一個層面。報告表示,將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會商機制,研究解決非遺保護傳承重大問題,形成部門協同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江蘇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已形成
在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中,江蘇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近年來,經過深入的資源普查、挖掘、整理,江蘇非遺家底逐步清晰,已整理出具有突出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遺資源線索28922條,完成300多個重點調查項目。
目前,江蘇除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項外,還申報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62項,認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66項,指導各地認定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895項、縣(市、區)級5416項,形成了門類齊全、科學合理的四級名錄體系。定期開展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情況評估,對項目保護單位進行動態管理。
對不同非遺項目,江蘇採取分類保護的辦法。昆曲、蘇州評彈等傳統戲劇、曲藝類項目,實行“團、院、所、場、校”五位一體保護﹔對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民間集體性傳承項目,通過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區域合作聯動的方式進行保護﹔對適合產業開發的蘇繡、揚州玉雕等傳統工藝類項目實行生產性保護,目前全省已建成國家級、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34個。非遺資源豐富、文化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還實行了整體性保護,設立洪澤湖漁文化等12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江南文化(蘇州片區)生態保護實驗區正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也要看到,全省非遺項目發展還不夠均衡。國家級非遺項目中蘇南五市共有92項、佔全省56.8%,蘇北五市則僅佔19.8%。省級項目也是蘇南蘇中多而蘇北少,南京、蘇州、無錫、揚州四市共有340項、佔全省58.2%,蘇北五市僅佔全省27.3%。從項目類別看,傳播活力冷熱不均。非遺十大門類中,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戲劇類項目,適應市場需求,發展勢頭較好。特別是與民生相關的一些“老字號”非遺項目,比如傳統釀酒、餐飲、食品類以及紫砂、刺繡、木雕、玉器等工藝美術類項目,社會認可度高,在市場上形成了品牌。石雕、石刻等一些文玩類項目,由於材料來源受限等因素,發展比較緩慢。有些發源於農耕時代的田歌、漁具等項目傳承困難,融入現代生活的難度較大。
聚焦活態傳承,推進非遺創新創造
有高素質的傳承人,非遺才能真正“永繼傳承”。為增強傳承人后備力量,我省推薦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27名﹔認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820名,市級和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分別達到4088名和5817名。
需注意的是,傳承人隊伍結構整體還需優化。從人數看,我省傳承人數量相對偏少,先后認定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共820名,而浙江、福建分別有1441名、917名。從年齡看,我省傳承人結構明顯老化,例如129名在世的國家級傳承人中,80歲及以上佔30.2%﹔555名在世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70歲以上佔38.4%。由於年齡老化,導致傳承培育力量削弱、骨干力量缺失。我省傳承人學歷普遍較低,傳承人大多以師帶徒、口傳心授,受教育程度不高,有正規院校教育背景的國家級和省級傳承人極少,青年傳承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夠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承的能力與效果。
對此,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傳承活動評估,將評估結果與傳習補助挂鉤,激勵傳承人守正創新、多出成果,還與中央美院、南京大學等省內外院校合作分類開展培訓。傳承人培養力度還將加強,我省將啟動開展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同時深入實施非遺傳承發展工程,持續開展傳承人研修培訓,不斷提升傳承人技藝能力。
江蘇運用科技賦能傳承,比如對高齡非遺傳承人和急需保護非遺項目採取搶救性記錄方式,完成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53個、省級292個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70名、省級131名的數字記錄工作,一批非遺核心技藝得到永久存續。未來還擬通過數字科技賦能非遺保護傳承,鼓勵支持非遺科技創新,培育非遺數字化新業態,探索“非遺數字化+產業化”發展模式。
為拓展非遺保護傳承空間,創設更多群眾身邊的非遺體驗場景,全省已建成各類非遺展示館(廳)、傳習所583個,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1025個,傳承保護基地546個,集展示、體驗、教育、培訓等功能於一體的傳承設施體系正加快形成。非遺與旅游融合也越來越深入。江蘇省在全國首創“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活動,將形式多樣的非遺展示、展演、體驗活動植入景區“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已認定32個省級示范項目。依托非遺項目打造的優質文旅品牌,如南京秦淮燈會、泰州溱潼會船先后獲評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十大優秀案例”和“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優秀案例”。非遺還有效助力了鄉村振興。我省聚焦農村產業發展,認定省、市、縣三級非遺工坊60個、141個和395個,2023年吸納就業人數12萬人,已實現銷售收入425億元。
不過總體看,江蘇非遺資源整合利用還處於初級階段,點散面窄、各自為戰,資源整合度不夠高。對此,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建議,有關部門要鼓勵和支持地方整合各方力量,積極挖掘、包裝、開發、培育“非遺+旅游”等特色產品,創新非遺旅游融合應用場景,以嵌入式理念加快推進非遺展示進景區、進街區、進商業中心、進鄉村振興重點村,形成若干以非遺為主要文化內涵的重要節慶活動和特色文化活動品牌,引導和支持非遺項目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在有效保護前提下,各地要支持非遺項目與生產生活、文化創意、教育科研、體驗融入相結合,促進非遺資源研發轉化為文化產品,不斷提升非遺品質和文化內涵,實現非遺在可持續利用中保護傳承。同時,充分調動各方力量激活社會資源,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利用。(陳月飛)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