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宜興:逐綠而行 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推窗見綠、花鳥為鄰、山水為伴……如今在宜興,流水潺潺魚翔淺底,公園綠地星羅棋布,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熱力涌動。作為“兩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近年來,宜興始終牢固確立“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推動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發展“含綠量”、增長“含金量”持續提升,一股股逐綠而行的力量,正在陶都大好山水間孕育、激蕩,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持續動力。
狠抓保護 筑牢綠色生態屏障
這兩天,宜興上半年的碧水藍天“成績單”出爐:在水環境質量方面,全市31個國省考斷面優Ⅲ率為93.5%,同比改善3.2個百分點,優Ⅱ率為48.4%,達到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在空氣環境質量方面,PM2.5濃度30.2微克/立方米,在全省PM2.5濃度相對較好的地區中位列第二。
亮眼的成績單,凝聚著全市上下狠抓環境保護的決心和干勁。近年來,我市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先后出台《宜興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年)》《宜興市推進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為精准治氣、系統治水、有力防范土廢風險畫出“作戰圖”,推動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以太湖治理為例,今年以來,我市強化主要入湖河道及骨干河道“一河一策”整治,系統推進清內源、減外源、擴生態、美河道,全面實施46項省、無錫市治太重點工程,目前已完工1項、開工建設34項、開展前期准備工作11項。綠水煥新的同時,我市還創新實施“礦地融合2.0”整治項目,逐步形成了災害治理、生態復綠、景觀再造、土地復墾利用的礦山綜合整治模式。眼下,我市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成效初現,丁蜀鎮YL01—04號宕口等一批裸露的礦山宕口已經完全復綠,在“披綠煥彩”中展現出勃勃生機。
“從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到生態保護,宜興始終堅持一體化思維。”宜興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階段,我市將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治水上堅持“清內源、減外源、擴生態、美河道”,全面推進河湖生態清淤、高標准農田建設和池塘生態化改造,緊扣“一圈一帶一區”生態建設總體部署,分步實施生態治理工程﹔在治氣上持續強化數據賦能、行業整治和應急“削峰”,確保減污控塵、提升空氣質量﹔持續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在深化危廢貯存設施規范化建設、推進固廢清理整治排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土壤防控,確保土廢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加快轉型 宜興制造向新向綠
攜兩款工商業儲能新品精彩亮相、與國內外3家新能源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不久前,在SNEC PV+國際太陽能光伏與智慧能源(上海)大會暨展覽會上,遠東電池有限公司熱度高漲。在儲能產業迎來強勁風口的當下,遠東電池深度布局,以“纜儲一體”的發展戰略破題,在儲能產業競跑中嶄露頭角。今年1—6月,遠東電池已累計中標/簽約千萬元以上合同訂單11.2億元,同比增長414.96%。
企業發展向新向綠,正是宜興積極推進綠色轉型、踐行“雙碳”戰略的生動寫照。眼下,我市正搶抓“雙碳”戰略機遇,大力實施綠色轉型升級,從基礎設施、管理體系、能源與資源投入等多方面入手,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變“優”、發展模式變“綠”、經濟質量變“高”。環科園深耕綠色產業,積極謀劃構建現代能源體系,聚力打造綠色產業發展新高地,百事德機械、沛爾膜業等6家企業獲得國內首批EATNS碳管理體系評定証書,10余隻節能環保項目正在開工建設或即將開工建設﹔經開區於今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產業園區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在能源結構轉型、新興產業聚集、傳統產業提質等方面,實施基礎設施提升、重點行業改造試點3類18項工程,探索可復制推廣的減污降碳發展園區經驗﹔官林鎮“一業一策”支持江南電纜等線纜企業變軌“風光核儲車”新賽道,依托滆湖綠色科創園,提速建設高端膜材料特色產業園,重塑三大傳統產業競爭新優勢。
推動產業持續向綠,宜興思路清晰。“宜興的綠色低碳產業全力強轉型、增活力、謀發展,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今年上半年,僅規上節能環保企業就淨增15家,達到了286家。”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繼續加快高效光伏、綠色氫能、新型儲能等前沿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進程,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推動更多綠色技術創新成果深度應用。與此同時,鼓勵企業加快實施綠色技改項目,並為企業定制節能服務,通過持續實施清潔生產審核、能源審計和綠色化診斷服務,從工序環節、工藝流程、用能系統等方面不斷深挖企業綠色化潛力。
點綠成金 拓寬價值實現路徑
近日,周鐵鎮做成了一筆生態買賣:將11噸顆粒污染物排放指標,以110萬元的價格賣給了經開區。作為昔日的“化工之鄉”,近年來,周鐵鎮不僅成功切換到綠色賽道,還儲備了可觀的排放指標和能耗指標。今年,周鐵鎮將富余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指標賣給全市5個園區(鎮、街道),並與徐舍鎮達成轉移能源消費量交易,生態價值“變現”已超千萬元。自去年《宜興市排放總量指標減量替代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印發以來,全市形成了排放總量指標交易的大循環,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最大化。
借助“生態+”模式,宜興正持續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自去年入選省級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縣市以來,我市持續開展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從物質供給服務、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和生態系統文化服務三個方面對全市生態產品價值予以量化,構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和價值轉化體系,不斷放大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乘法效應。
在政府引導下,我市金融機構積極響應、多方聯動,充分發揮金融工具的強力支撐作用,為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新能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修復、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定制個性化金融服務方案。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打通生態價值轉化的‘最后一公裡’。”宜興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持續探索建立基於GEP核算的評估制度,完善修訂《宜興市綠色發展質效評估及獎補辦法》,優化部分評估指標,力求更加符合宜興實際。與此同時,扎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省級試點、省級綠色金融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在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價值轉化—可持續投入”的正向反饋機制基礎上,深入基層主動了解挖掘EOD項目,探索參與竹林碳匯交易,引導社會主體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產品經營開發,進一步擦亮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牌子。
(俞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