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考招生,何以令家長學校“身心俱疲”?
7月19日,南京市中招第三批次錄取結束,全市中招工作落下帷幕。復盤今年中招季,可謂冷門迭出——有熱門中學出現斷檔,有頭部學校分數線暴跌。原因固然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各種虛實難辨的招生信息洪流般裹挾著考生和家長,讓其找不到方向。身陷其中,考生和家長,以及學校的工作人員都身心俱疲。
部分宣講重“保線”輕權益:排名3900名左右的考生險“滑檔”
“現在想想,實在是太驚險了!”南京市民孫一瑋不禁感慨。今年中考取得633分的成績,他的孩子全市排名3900名左右。根據《2024南京市中考指南》,今年南京共有初中畢業生約6.6萬人,預計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可達99%以上。633分算是個不錯的成績,但孫一瑋和孩子還沒來得及高興,就差點遭遇第一批次志願填報“滑檔”。
分數出來后,孫一瑋帶著孩子參加了心儀學校的招生宣講會。該校招生老師稱,孩子憑這個分數能上該校兩校區中的任意一個,並可進“某985班”。南京中招第一批次設置3個平行志願,這位老師鼓勵孫一瑋的孩子在前2個平行志願分別填報該校兩個校區,“更加穩當”。孫一瑋和孩子按建議填報了志願,但卻在投檔線出來后傻了眼——兩個校區的分數線一個也沒達到,孩子隻能上第三志願填報的學校。
孫一瑋心有余悸:“孩子險些‘滑檔’多少與學校招生宣傳有關,‘校方篤定的表述’讓我們盲目自信。回過頭看,受影響最大的其實是孩子本人,他心中永遠都留有遺憾。”
採訪中,記者遇到的不少家長都能熟練轉述校方慣用的話術:“依據最新報考數據研判,你的分數報我們學校沒問題,請放心填報”“可以來學校簽約,承諾進最好的班型”“某中學今年分數線會漲,別去冒險,填報我校,保証能進最好的班”……
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填報志願中有三類問題讓家長頗為頭疼——
一是“實驗班”讓人眼花繚亂。不少學校都有“基地班”“強化班”等,有的學校甚至對某些分段考生承諾,隻要填報該校,便能進入某班型。“學校設置這麼多名稱不同的班型多數還是在為招生‘蓄水’。”一所學校招生負責人直言。
二是“新老校區聯報”。有些熱門學校有新老兩個校區,推出“不同校區招生互保”,承諾部分考生如果“聯報”,即使分數夠不上本部也可以回本部讀書。這對於家長來說很有吸引力,但不同校區招生代碼不同,聯報意味著一所學校的兩個校區將擠佔平行志願的兩個名額,一旦失手,僅剩的一個志願將“扛下所有”。
三是考生隱私被大量泄露。記者以尋求合作的名義,找到在社交平台開直播的教育機構“365升學網”。對方稱,此前承包過學校招生宣傳的業務,幾乎南京各個學校的學生家長信息全都掌握,正確率可達60%。除了機構直接打電話給家長,也會將家長信息轉手賣給有需要的學校。這就是不少家長會接到大量招生推銷電話的原因。
學校的主動源於“被動”:“卷”生源,否則就“落下風”
家長無奈,學校同樣不輕鬆。熱門學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學台城校區“爆冷”斷檔﹔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去年錄取位次是2782名,今年卻跌至16058名,生源出現分數“斷層”……7月8日,南京市教育招生考試院各校投檔線一經發布,引起各社交平台激烈討論。
去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致力於深化基礎教育供給側改革,進一步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並提出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支持一批基礎較好的地區和學校率先開展特色辦學試點。
“國家強調建設特色高中,鼓勵百花齊放,滿足社會需求、增加學校吸引力。但回歸到現實中,對學校來說,招生的核心競爭力仍在於生源結構和畢業生的升學去向。”採訪中,有學校招辦負責人表示,“歸根結底,還是要用師資優勢和畢業生升學去向‘打動’中考考生家長,從而多招高分段考生,形成‘良性循環’。”他認為,家長們最關心的仍是孩子經過三年學習,高考能拿多少分。“家長的焦慮、社會的氛圍,帶動學校在中考招生中跟著‘卷’、比著‘卷’,甚至到最后誰不構筑自家招生的‘護城河’,誰就很可能‘落於下風’,影響學校發展。”
家長觀念、社會氛圍是土壤,今年“名校”擴招計劃則客觀上成為生源爭奪的“催化劑”——記者對比今年和去年的南京市中考指南發現,今年普高招生數計劃從去年的40327增加到42807,淨增2480人。不少熱點高中紛紛擴招:南師附中擴招80人、金陵中學兩個校區共擴招90人、南京一中兩個校區共擴招100人、中華中學兩校區共擴招100人……學校擴招無疑能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教育,但“高分段”的人數總歸有限,這也加劇了學校間的競爭。學校的分數線與志願填報情況密切相關,每年錄取位次變動在招生錄取中並不稀奇,但“斷檔”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招生環境的“不確定性”。
自媒體為賺流量逐私利:虛假信息泛濫,報考焦慮蔓延擴散
填報志願前,家長和考生會衡量學校辦學實力、辦學特色與自身分數、興趣的對應度,而招生宣傳是考生和家長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記者採訪中發現,奉行“流量為王”的自媒體,已成為社交平台上招生宣傳的“主力軍”,其發布的各種似是而非的所謂重磅信息“魚龍混雜”,使得招生環境更為復雜。
“南京高中2024年‘戰報’速看!”記者日前在某視頻平台發現,某賬號在中招期間以“中招咨詢專家”的名義發布各高中錄取信息。“985錄取率46.8%”“211錄取率72.4%”……6月24日,江蘇高考成績揭曉,各高中高分段學生隨即成了自媒體爭相報道的重點對象。在高考出分前兩三天,就有自媒體發布“網傳版”各校高考高分段統計表,並對南京十余所知名高中的高分段學生數量進行排名。江蘇在2022年就有明確規定,在“雙減”背景下,堅決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不得用升學指標對下級政府、學校、教師進行考核,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高分考生和升學率﹔教育部門對考生分數信息也都是保密的。記者問其數據源自何處,對方稱由部分學校的家委會整理而來。
除了公布所謂高分信息,虛假消息泛濫也是自媒體擾亂中招秩序的表現之一。記者注意到,在一些自媒體發布的“南京高中排名表”中,同年同一高中的“一本率”數據相差甚遠。例如,在“南京生涯規劃肖老師”公布的南京高中排名中,某校“一本率”為76%,而在“小京咨詢”公布的“南京四星級高中本一率”中,這所學校的“一本率”則高達96%。
一位中學校長告訴記者,他們也深受自媒體之害。“不少自媒體利用虛假模考、高考數據制作分析視頻,營造教育圈專家形象。但這些視頻中的數據虛假注水,分析不客觀,往往捧一踩一,引發了考生和家長的恐慌、焦慮,也給他們帶去錯誤引導,影響事實判斷。在這些信息面前,考生和家長很可能被自媒體帶歪,使報考受到影響,這就逼迫學校在招生宣傳上花更多精力。”這位校長稱,眼下學校有一種被自媒體裹挾的無力感。
在中招“混戰”中,學校、家長都被“裹挾”其中,自媒體懷著較強的商業逐利“野心”,借機為焦慮“增壓”,助長惡性競爭。記者調查發現,一些自媒體打著“招考專家”的旗號,一邊在直播中“夾帶私貨”對合作學校“大肆宣傳”,一邊收取家長的高額招生志願填報咨詢費,可謂是“兩頭賺”。
各方努力讓中招回歸理性:管控無效力承諾,規范招生秩序
今年中考招生中出現的種種麻煩,既有多年延續下來的“頑疾”,也有當前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採訪中,專家普遍認為,部分社會觀念的改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但考生的權益應得到保障,招生過程應當回歸理性。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提醒,在中考志願填報期間,學校所做出的預錄取承諾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簽協議保錄取等招生手段管控,對違規者作出應有處罰,規范招生秩序。“考生和家長應清醒地認識到,學校招生宣傳階段隻能給出具有參考價值的預估線,而非精准的分數線,學校不會為考生的填報失誤負責。”熊丙奇認為,有限的平行志願會導致一定風險,志願填報的方式有進一步改革的空間。
實際上,國內其他省市已有中招改革的新舉措推出,或可成為“他山之石”。珠海市今年將全市公辦中職學校納入普通高中同一批次並行招生,提升中職教育發展潛力﹔還將公辦高中和民辦高中全部設為同一批次招生,這樣第一批次志願填報的數量從10個增加到14個。
對於自媒體的“帶節奏”問題,部分省市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如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委網信辦今年聯合開展為期4個月的2024年招生入學網絡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對違規宣傳學校排名、成績排名和升學率,以及違規開展線下交易,蹭炒教育熱點吸引流量等行為接受舉報,予以曝光和處置。
“好生源等於高考好成績,這種功利的教育政績觀仍根深蒂固。”業內人士認為,政府、學校、社會應攜手營造人才培養的健康氛圍,以更大的決心,引導學校把精力放在提升辦學質量、發展自身特色上,而非擠破頭像“搶生意”一樣“搶生源”,“否則,學校之間的競爭,最終犧牲的是學生受教育的權利。”(程曉琳 李睿哲 楊頻萍 張琳)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