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陽山:四代桃農的“甜蜜升級”

“高溫天,夜裡水涼些,對桃子生長有好處。”8月7日凌晨1點,蔡盼紅來到家裡的30畝桃園澆水。兩個鐘頭后,她和家人再次來到桃園,打著手電筒採摘今年最后一批水蜜桃。這裡位於“中國水蜜桃之鄉”——江蘇無錫惠山區陽山鎮。作為當地5000多戶桃農之一,蔡盼紅家與水蜜桃的故事已延續百年。
蔡盼紅家位於陽山腳下的桃園。人民網 周夢嬌攝
前輩探路
陽山是一座古火山,擁有獨特的地質地貌,加之當地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這裡的桃子具有皮薄肉厚、香氣濃郁的“天賦”。據記載,陽山人種植水蜜桃的歷史可追溯到宋朝。
上世紀20年代時,當地出現多個種桃大戶。“當時,我太爺爺就住在桃源村,開始在房前屋后種桃子,主要是‘練練技術’‘試試口感’,看能不能賣上價錢。”這是蔡盼紅家口耳相傳的家族記憶。
到了40年代,為了養家糊口,蔡盼紅的爺爺將家裡的1畝農田辟為桃樹地,開始種桃賣桃。那時候,“澆水要走兩裡路去河裡打水,桃園裡挖著糞坑便於施農家肥,桃子個重在4兩上下。”
到了賣桃時,爺爺把桃子放在蒸籠裡,用扁擔挑著,一路吆喝著,去鎮上賣。同期,桃農們集聚在環陽山腳下的一小片區域。
改革開放后的1984年,陽山的水蜜桃種植面積猛增至3000多畝,成為江蘇最大的水蜜桃生產基地。1993年,蔡盼紅出生,種桃的接力棒已經傳到她父母手上,家裡的桃樹地也從1畝增加到了7畝。
蔡盼紅家已經成熟的水蜜桃。人民網 周夢嬌攝
攢下口碑
蔡盼紅的母親毛莉記得,她當年幾乎要一年四季看護桃樹,連年夜飯都在地裡吃。澆水、施肥、點花、剪枝、疏果,遇到採摘季,往往一天一夜都合不了眼。“摘桃是在盛夏,果農汗水流不停,衣服上都是白色的鹽漬。”毛莉說。
90年代,水蜜桃在無錫市場趨於飽和,陽山桃農看上臨近的上海、蘇州市場。“我們夜裡起身,用20多個蒸籠裝100來斤桃子,散挂在摩托車尾。”毛莉說,夜路風大,一路要晃蕩近3個小時,才能趕上蘇州早市。當時,陽山水蜜桃在本地隻能賣7角錢一斤,到了蘇州就能賣到3元一斤,“好的時候我一天能賣500元,這樣苦了10年,家裡也蓋起了樓房。”
如此到新世紀初,一批批桃農靠著勤懇的桃園管理,不辭勞苦為銷售奔波,逐漸為陽山水蜜桃攢下了口碑。據了解,1998年起陽山開始推廣水蜜桃標准化生產,2000年接連制訂了《無錫水蜜桃產品標准》《無錫水蜜桃生產技術操作規程》,2006年陽山水蜜桃獲首屆“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
“小時候每到暑假,我都要幫家裡折桃箱、剝桃紙、摘桃子,酷熱難耐,渾身刺痒。”蔡盼紅說,正是這段經歷,讓她和桃子結下不解緣分,“當時幫客戶算賬,分毫不差。”
2015年,蔡盼紅大專畢業,開始隨父母種桃,成為如今當地常見的“父輩管田裡,孩子管銷售”的家庭作坊模式。蔡盼紅家原來分散3處的7畝桃樹地,隨之擴大到了如今的30畝。
桃源村打造的“桃”主題農文旅業態。惠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業態更新
天太干,桃子長不大﹔雨太多,桃子落地下。前些年,除了面對“靠天吃飯”的難題,桃田的活計辛苦,年輕人往往不願接手種桃。當地桃農平均年齡已達67歲,陽山還面臨著以后“誰來種桃”的困境。為此,當地推行桃園“宜機化”改造,減少勞動力投入,同時加大補貼吸引青年桃農,組織培訓班提升桃農種植技能。
如今,蔡盼紅家的桃園已經今非昔比:每棵桃樹上方懸挂著澆水噴管,可以一鍵啟動﹔樹干上挂著太陽能誘捕器、殺虫燈、迷香絲﹔桃樹下的“雜草”也經過專家研判,能降溫保濕,增加土壤肥力……
十幾年前,6兩重的陽山水蜜桃就算是“桃王”了﹔現在的“桃王”至少要1斤以上,個大皮薄,水分充足,普通桃子也有八九兩重。
品質升級,名聲在外,陽山水蜜桃不愁賣。“我晚上睡覺,老客戶就在微信裡留言下單了。”蔡盼紅說,“還經常有人從外省驅車來陽山,隻為嘗一口新鮮的樹熟水蜜桃。”
近年來,桃源村先后引入近30個文旅項目,打造了特色餐飲、文化展廳、蜜桃瓷器等“桃”業態,農文旅融合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蔡盼紅也緊跟潮流做起電商,開起桃主題農家樂,組織桃點花、桃採摘活動,銷售桃源雞、桃膠等特色產品。今年蜜桃季,一箱6隻裝的陽山水蜜桃可以賣到數百元不等,蔡盼紅家售出1.5萬箱,收入豐厚。
放眼整個陽山鎮,桃產業鏈產值已超20億元,畝均收益位居全國水蜜桃主產區榜首,陽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6.6萬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