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輝煌,巴黎奧運會江蘇健兒何以再攀高峰?

歷經半個多月的激烈角逐,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巴黎落下帷幕。在本屆奧運會中,中國代表團摘得40金、27銀、24銅,創造境外奧運會參賽最好成績。其中,江蘇健兒摘得4金、5銀、7銅共16枚獎牌,獲金牌數和獎牌數全面超過上屆,獎牌數位居全國第一,金牌數位居全國第六。江蘇健兒不僅創造了境外奧運會參賽獎牌數的突破,更在多個項目上為中國隊創造新歷史。
從體育大省到建設體育強省,競技體育是其中尤為關鍵的部分。從為中國隊射落首金的盛李豪,到榮膺中國奧運史上獲得獎牌數最多的運動員張雨霏,再到為中國隊創造項目突破的王賜月和郝婷——從江蘇健兒在巴黎奧運會交出的答卷中,我們看到了近年來江蘇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取得的碩果,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江蘇體育如何傳承薪火、再攀高峰?
回顧中國奧運歷史,共有超過20位奧運冠軍來自江蘇。在巴黎奧運會上,平均年齡24.4歲的新一代江蘇運動員們,正在續寫江蘇體育的輝煌。
裡約奧運周期,江蘇游泳隊為中國隊培養出史婧琳、沈鐸等一代名將﹔東京奧運周期,作為國家隊主力的江蘇游泳健兒張雨霏摘得2金2銀,大放異彩﹔巴黎奧運會上,張雨霏摘得6枚獎牌,參賽項目全部站上領獎台。張雨霏身后,來自江蘇的19歲小將董志豪,在巴黎奧運會男子200米蛙泳比賽中排名第四,游出了中國隊在該項目上的奧運最佳戰績。
江蘇花樣游泳隊也是近年來國家隊“大戶”之一。自裡約奧運會周期以來,以呙俐、顧笑、梁馨枰為代表的一批江蘇花游運動員隨國家隊征戰國際賽場,連續獲得兩屆奧運會銀牌。隨著老將們先后退役,王賜月成長為國家隊主力,在多屆世錦賽、世界杯中斬金奪銀,終在巴黎突破歷史,為中國花樣游泳摘得第一枚奧運金牌。
除了爭金奪銀的運動員外,江蘇健兒在集體球類項目中也為國家隊貢獻頗豐——參加本屆奧運會的中國女子橄欖球隊共有14位運動員,其中陳可怡、閆美玲、胡宇、竇欣蓉、馬曉丹、王婉鈺6位運動員都來自江蘇,最終獲得第六名,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這足以証明江蘇在運動員培養方面擁有深厚土壤。
奧運賽場上,我們看到江蘇運動員們薪火相傳、接過接力棒的同時,對照江蘇歷史成績和參照其他省份,也讓我們心生期待:江蘇競技體育能否再攀高峰?距離高峰究竟還有多遠?
在江蘇奧運冠軍中,擊劍、羽毛球、排球、乒乓球項目的冠軍佔比超過一半,無論是冠軍數量,還是在國內外大賽的成績,幾個項目都曾是江蘇當之無愧的優勢項目。和曾經的“高光時刻”相比,近幾個奧運周期,除排球外,江蘇健兒在這些優勢項目上的“存在感”略有下降。例如,江蘇培養出了仲滿、許安琪、駱曉娟等一批擊劍奧運冠軍,江蘇第一位奧運冠軍欒菊杰也來自擊劍項目,然而繼裡約奧運會許安琪隨隊在女子重劍團體比賽中摘得一枚銀牌后,近年再無奧運獎牌入賬。培養出閻森、李菊、陳玘的江蘇乒乓球隊,也有多個周期鮮有運動員入選奧運陣容。
曾經的優勢項目再回“高光時刻”,除了需要從人才培養、教練引進、賽事引入等多方面下“硬功夫”外,同時,對照其他省份,江蘇競技體育想要再攀高峰,還要下“軟功夫”——在一批重要項目上培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動員。
從徐嘉余到潘展樂,一批在奧運會上斬金奪銀的游泳運動員都來自浙江,浙江“包游”成了當地的一張體育名片﹔來自廣東的跳水運動員在歷屆奧運會上獲得超過15枚金牌,全紅嬋、陳藝文等小將延續著其集團優勢﹔從李娜到鄭欽文,湖北相繼出了兩位有影響力的網球領軍人物——
隨著競技體育在各個領域被更多地“看見”,在群眾關心、國家關注的“大項”上,培養有國際水平、國際影響力的運動員,對於國家的體育發展乃至國家形象的塑造,都具有長遠意義。
在江蘇現役運動員中,張雨霏是中國游泳的領軍人物之一,共摘得10枚奧運會獎牌。游泳也是世界體育強國競逐的重要領域,張雨霏已經是三戰奧運的“老將”,那麼在她之后,下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張雨霏”在哪兒?下一個“仲滿”“陳玘”又在哪兒?從現在開始關注、培養為時不晚,畢竟所謂優勢的傳統強項,必然具有豐厚的人才土壤和群眾基礎,而領軍人物的出現可復興和培育一支具備集團優勢的“勁旅”,江蘇無疑有此潛力。
競技體育水平是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面“鏡子”。江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競技體育不能缺席。而今,江蘇運動員在巴黎交出精彩答卷,如何讓這份答卷更好、更精彩,是江蘇在建設體育強省之路上的使命擔當。多點發力、悉心培育,把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優勢轉化為競技體育發展動能,江蘇競技體育終能在下一周期創造“高光時刻”。(姚依依)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