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清涼驛站”見溫度

愛心茶攤前,外賣小哥陳俊兵正在接水。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8月15日中午,南京室外溫度35℃,外賣小哥陳俊兵來到定淮門6號小區附近一家餐館取餐,店面門前擺的小方桌上,“免費茶水”字樣很是醒目。
摘下頭盔,甩一甩頭上的汗,陳俊兵拿起玻璃杯,將一杯茶水大口灌下。
“這茶味道不錯,解渴!你們可真干了件實在事。”陳俊兵對店家說。對方卻連連擺手:“這是小區居民崔奶奶的攤兒,已經擺了27年。”
崔奶奶煮茶用的茶葉。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一張方桌,一桶涼茶,幾個杯子……每年夏天,崔傳面都會在小區門口擺起茶水攤,免費供應,自1997年以來堅持至今,當年的“崔阿姨”也變成了年過七旬的“崔奶奶”。
“1993年,我在小區門口擺了個自行車修理攤,我知道夏天對戶外勞動者意味著什麼,別人能遞我一杯水,我是發自內心的感激。”崔傳面說,是當時別人的幫助給了她這份初衷,不過連她自己也沒料到能堅持這麼多年。
定淮門6號小區位於南京主城鼓樓區,快遞、外賣、保潔……每天來喝茶的人絡繹不絕,大部分人都是喝了一杯涼茶后繼續忙碌。為了讓涼茶好喝又解暑,崔傳面這些年試過不少方子,最后發現雀舌茶、甘草片的組合最受歡迎。
“甘草想入味,需要像煎藥一樣小火慢煮,我會將煎好的甘草汁按一定比例加入茶水。”准備這味涼茶,崔傳面花費的心思著實不少。
每天早晨5點,崔傳面准時出攤,30升的不鏽鋼桶,一天要用掉三四桶。“我想給戶外工作者提供一個補水降暑的驛站。”她說。
劉飛飛(左一)在“寧小蜂驛站”吃飯。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凡人善舉,滋潤心田。而對戶外勞動者的關心,已成這座城市的自覺。
在玄武區,玄武門街道將徐悲鴻故居一樓打造為“寧小蜂驛站”,除了配備有涼茶、礦泉水,還提供了充電寶、清涼油、藿香正氣水等。
快遞員劉飛飛時常來休息,“這裡空調常開,還能給手機充電。實在累了,坐在沙發上也能睡會兒。”
劉飛飛一大早就要在戶外分揀快遞,上午、下午大多在收發快遞的路上。過去,一套冰袖、一頂小帽就是她的全部避暑工具。去年開始,玄武門街道開設了12個“寧小蜂驛站”,她得以就近暢享清涼。
最讓劉飛飛感動的,是南京推出的愛心暑托班。“我們家兩個孩子都進了暑托班,每天晚上都會和我分享當天的經歷。孩子的課程有跆拳道、陶笛,小品、合唱,這個暑假過得很充實。”
俞家巷小區“寧小蜂驛站”裡的愛心牆。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同樣位於主城區,秦淮區朝天宮街道俞家巷社區坐擁明瓦廊、豐富路、南台巷、石鼓路等特色街巷,網紅小店密布,是外賣小哥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
今年,朝天宮街道將新就業群體納入重點服務對象,啟動江蘇首批“騎手友好社區”建設,除了開辟“寧小蜂驛站”提供納涼休憩場所,還完善轄區門牌標識信息,在小區門口設立導視圖,協調小區物業開“綠燈”,方便騎手尋找送單樓棟。
“天天開心”“道路平安,順順利利”“願前方都是坦途”……俞家巷小區的“寧小蜂驛站”有一面愛心牆,不少外賣員用便利貼講出了心裡話。外賣員李建東說,這些都是同行自發貼上去的,大家對“騎手友好社區”建設“豎大拇指”。
劉二飛(右二)獲社區表彰。胡雙雙攝
目前,南京市已打造寧小蜂驛站933個,實實在在的舉措帶來的是雙向奔赴。在南京,由街道、社區組織的“騎手拍拍團”正在普及,新就業群體自覺加入,在社區治理網格群提交自己發現的問題。
“社區工作人員曾分享過案例,告訴我們哪些問題可以提交,比如飛線充電、公共設施損壞、樓道雜物堆放等。”在建鄴區金穗花園社區點位從事快遞工作的劉二飛說,其實都是舉手之勞,“發現問題拍照發群,便能解決一些問題,很有成就感”。
推動新就業群體成為基層治理“合伙人”,金穗花園社區還在“寧小蜂驛站”貼出了“隨手拍”積分規則。騎手們發現的問題可轉換為積分兌換食品、洗化品、日用品等等。半年內,劉二飛提交問題達23項,社區在“七一”時還對他進行了表彰,根據積分評檔,發放涼被以資鼓勵。
劉二飛說,不論從“寧小蜂驛站”夏日送清涼時感受到的關心,還是積極參與社區建設時的那份成就感,都讓自己覺得不再是“城市過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