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經濟

街巷“熱”起來 南京街巷治理走出多元共治新路子

2024年08月22日08:23 |
小字號

8月20日,一場暴雨過后,微風習習吹進南京城。再過幾天,評事街上的李記清真館就要換上新門頭。

門頭是生意人的臉面,李記負責人李永健出錢出人,陪設計師實地走訪、參加設計評選、定方案找施工隊,前后忙活了大半年。他告訴記者,“南京創意設計中心推出‘小店更新’計劃,請專業設計師免費設計門頭。朝天宮商戶自治協會秘書長崔潔上門動員推廣,我就報了名。”

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有主次干道、背街小巷96條,分布著2600多家沿街商戶,大到商超連鎖、小到3—5平方米的夫妻店。老城基礎設施脆弱,空間資源緊張,噪聲、垃圾、油煙處理不好,會引發商戶居民間爭執不斷﹔有的小店外擺經營,常引發矛盾﹔人一多,狹窄的街巷常被擠得水泄不通……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加起來,常常令城市治理陷入困局。

過去,街道、商戶、居民之間缺少對話機制,城市管理全靠一支隊伍。“小馬拉不動大車。”朝天宮街道城管執法中隊副中隊長汪永成說。

2021年,街道成立朝天宮商戶自治協會,整合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力量,將商戶自治、多元治理、協商議事等融入街巷治理。

“一開始,協會是奔著小店生存去的。”崔潔說,協會經常組織市集擺攤、發放消費券,吸引一批飯店、炒貨店、水果店、咖啡館、皮肚面店的小老板。現在,協會成員達1420家。“小店抱團取暖、協商議事,大家關系近了。”

問詢、求助、投訴,甚至資源交換,商戶與街道、協會之間信息往來不絕。“協會日常運維9個微信群,做到2分鐘回應、2小時解決、2天后反饋結果。”崔潔說,處理問題效率越高,商戶們對協會越有信心。

“響應商戶需求過程中,我們發現了街巷治理突破點。”朝天宮街道組織委員李春鵬說,街道實施“協會吹哨、街道報到”的保障機制,動員商戶、物業、街道、執法部門等力量參與,對話多起來了,商戶困難也得到實實在在解決。

“腳手架搭到店門口,沿街商戶沒生意了。”前不久,明瓦廊的易記皮肚面店負責人易慧萍找到協會,反映街巷更新影響商戶客流。協會接到求助后,2小時內就組織起溝通協調會議,街道城管部門、物業公司、社區、施工方、商戶代表共同協商,2天內就將問題解決。“沒想到,沿街商戶第二天續了會費。”崔潔笑著說。

“我家店門前是三岔路口,人來車往,連個施工場地都沒有。”小店更新中,李永健找到協會說起煩心事。很快,協會幫他在熙南裡街區協調一塊閑置空地,暫時存放建筑材料,李記的工程大大提速。

每件小事有回音、有著落,商戶們不自覺地形成共識——有事找協會。

“小店生意越來越好,街巷也‘炒熱了’。”汪永成說,很多問題用不著“吹哨”,商戶在群裡發出求助,協會、街道力往一處使,與商戶一起解決難題,彼此越走越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在協會這個平台上,各方建立起對話協調機制,共同推動問題化解,真正賦能基層治理。”朝天宮街道黨工委書記吳杰說。兩年多來,朝天宮商戶自治協會共組織召開74場街巷“兩問”座談會、52次商戶議事會,共收集商戶問題406條,已解決389條。

提升治理效能,改革仍在持續。朝天宮街道在社區治理中推廣“222”機制,街道社區和駐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同向發力,真正從“各管一攤”向“協同治理”轉變。(倪方方)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黃竹岩、張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