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觀江蘇
園區經濟何以成就“蘇大強”?

近日,工信部旗下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顧問發布《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榜單(2024)》,江蘇共有19個園區上榜,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省級以上開發區,創造了江蘇一半的經濟總量﹔五座“萬億城”共有17個園區進入全國百強,佔江蘇上榜園區總數的近九成﹔江蘇也是擁有“百強縣”最多的省份,佔據全國1/4,縣域高質量發展的背后,同樣離不開“園區經濟”的支撐。
經濟大省江蘇,園區經濟到底有多強?
江蘇各地市上榜《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2024)》園區數量對比。人民網 常雨薇制圖
頭部效應明顯 數量領跑全國
此次園區“百強榜”,江蘇是唯一一個上榜數量為兩位數的省份,廣東、浙江、山東緊隨其后,上榜數量分別為9、9、8個。
前30名園區中,有6個來自江蘇,與廣東(4個)、山東(4個)共同組成園區百強的“頭部陣營”。
“江蘇園區的頭部效應,是園區經濟發展經驗和實力的直接體現。”在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所所長、江蘇區域現代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春龍看來,江蘇長期以來注重園區建設,通過打造優質園區,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同時在探索園區經濟模式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領跑全國的優勢。
放眼江蘇省內,蘇州是上榜園區最多的城市,共有8個園區上榜,其次是南京、無錫,各有3個園區上榜。此外,常州、鎮江、徐州、南通均榜上有名。
從排名上看,江蘇上榜的19個園區中,蘇州工業園區排名第4,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躋身前30位,分列第13、15、22、23、28位。
與去年相比,江蘇上榜園區數量相同,都是19個。此次新上榜的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排名第91位,而去年排名第99位的南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則跌出了榜單。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排名變化幅度最大,由去年的第68位上升至第52位。
蘇州上榜《園區高質量發展百強(2024)》園區數量對比。人民網 常雨薇制圖
園區經濟夯實 硬核支撐全省
園區經濟給江蘇帶來了什麼?先看賽迪發布的另一張榜單——2024百強縣榜單,前十名中江蘇獨佔6席。
蘇州下轄的4個縣級市中,昆山市第一、張家港市第三、常熟市第四、太倉市第六,除太倉外,其他三地均有園區上榜高質量發展全國百強園區。
昆山是全國首個GDP跨上5000億元台階的縣級市,其下轄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個省級開發區(花橋經濟開發區)。2023年,昆山市GDP達5140.60億元,僅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就貢獻了全市經濟總量的50%,昆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2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81億元,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對昆山市GDP的貢獻佔比達70%左右。
無錫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也均位列全國百強縣前10名。其中,江陰市排名第2,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位列這份榜單的第92位。2023年江陰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60.51億元,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09.5億元,加上江陰下轄的省級開發區江陰臨港經開區,兩個園區對該市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佔比近40%。
在江蘇,強縣的誕生與發展,與園區經濟緊密相關。作為擁有“萬億城”最多的省份,園區經濟同樣是各地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
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五座“萬億城”共有17個園區上榜,佔江蘇上榜園區總數的九成左右。以蘇州為例,蘇州工業園區排名全國第4、全省第1,去年蘇州工業園區GDP增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工業投資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
就全省而言,園區經濟佔據江蘇經濟的半壁江山。截至2023年底,江蘇共有國家高新區18個,國家經開區27個,省級及以上開發區158個。今年上半年,158家省級以上開發區創造了全省50%的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的固定資產投資,70%的規上工業增加值,80%的實際使用外資和外貿進出口。
蘇州工業園區。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發揮園區活力 推動產業升級
產業強則園區強。以產業為基,江蘇積極布局園區經濟,成為全國興辦開發區時間最早、發展最快、規模最大、效益最優的省份之一。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蹤家峰認為,園區經濟給江蘇帶來了諸多紅利,其本質驅動力來自土地開發帶來的實體經濟驅動、產業集聚與迭代驅動、創新驅動,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兩隻手”在共同起作用。
常州是中國最早投資新能源產業的城市之一,常州國家高新區立足打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區。2023年,常州國家高新區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規模突破1100億元,同比增長23.9%,形成當地首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江蘇通過園區經濟模式,有效促進了產業集聚、企業集群和要素集合,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張春龍認為,江蘇在園區經濟上的領先地位,與其長期以來注重區域協調發展、制定支持政策密切相關。
今年是蘇州工業園區成立30周年。在江蘇省內,蘇州工業園區與蘇北地區的宿遷市合作建設蘇州宿遷工業園區,與南通共建了蘇錫通科技產業園。2023年,江蘇深化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南北共建省級園區達8家。《關於推動南北共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推動南北共建園區走出一條優勢互補、共建共享、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路。
未來,江蘇如何進一步發揮園區經濟活力?張春龍認為,江蘇可優化園區布局,引導產業集聚,形成特色化發展﹔強化創新驅動,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江蘇園區經濟應堅持實體經濟和產業迭代、從土地開發為中心到企業培育為中心轉型兩條路,並復制蘇錫常園區成功經驗,加強對口支援與合作,促進全省開發區的協調發展。”蹤家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