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紅色中國·江蘇印記

革命舊址尋訪 | 182年前的今天,不能忘

郜超 余樂
2024年08月29日06:37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聯合人民網江蘇頻道,開展“紅色中國·江蘇印記”革命舊址尋訪系列活動。值此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今年的尋訪活動主題聚焦“追尋革命足跡 凝聚奮進力量”。人民網採訪團隊將陸續走進我國百年近代史上30多處革命文物文保單位,本次尋訪走進南京靜海寺遺址,這裡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主要議約地,它見証了中國人民從屈辱到自強的抗爭史。

儀鳳門外,獅子山下,坐落著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靜海寺遺址。182年前的今天,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靜海寺是當時的主要議約地。

這裡,既承載著鄭和下西洋的榮耀,也經受過日軍戰火焚燒的傷痛,更銘刻著近代中國割地賠款的國恥。於遺址上修建的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南京靜海寺紀念館),1997年成為我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在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館長蘇真看來,靜海寺遺址具有獨特的、集榮辱於一身的歷史經歷,也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如今,該館每年接待參觀者近20萬人次,並與社區、學校、部隊等攜手共建,把愛國主義的種子持續播撒向年輕一代。

靜海寺東配殿是《南京條約》主要議約地。人民網 郜超攝

靜海寺東配殿是《南京條約》主要議約地。人民網 郜超攝

議約地 銘刻國恥

歷史上,靜海寺是明成祖朱棣為褒揚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功績而下令敕建。國內最大的鄭和下西洋記事石刻“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矗立在此,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據碑文記載,靜海寺名取自“四海平靜,天下太平”之意。

館內另一重要藏品“英軍來華作戰紀念章”,則見証了清末英軍侵華的罪行。1842年8月,英軍艦隊溯長江而上,開進南京下關江面,被截斷經濟命脈的清政府不得不下旨議和。

穿過人來人往的展廳,寺院后方是一座擁有六間房的四合院。1982年,南京市開展大規模文物普查,在這裡發現“民房”六間。后經專家論証,殘存古建實為靜海寺大雄寶殿旁東配殿3楹中的2楹。

“東配殿是當時《南京條約》議約談判的主要場地。”蘇真介紹,1842年8月12日至27日,議約談判主要進行了七次,其中四次談判,英方以天氣炎熱、船內狹小為由,選擇在靠近江邊的靜海寺舉行。

同年8月29日,《南京條約》簽訂,清政府被迫割讓香港島。館內“清英簽署《南京條約》還原場景”對面,陳列著《南京條約》復制件,時刻提醒著參觀者勿忘這段國恥。

“以前隻在課本上看到這段歷史,來到這裡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近代中國慘遭列強瓜分,被迫簽訂一份份不平等條約的屈辱和不甘。”來自湖北的參觀者徐夢芹感慨道。

一批黨員干部正在觀看《南京條約》復制件。 人民網 郜超攝

一批黨員干部正在觀看《南京條約》復制件。 人民網 郜超攝

靜海寺 涅槃重生

來到6號展館,館內陳列著近代中國與外國政府簽訂的數份不平等條約。“限於空間,這裡隻展示了1842—1949年間數百份不平等條約中的一部分,而《南京條約》正是這場百年國難的開端。”蘇真說。

直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此后歷經27年浴血奮斗,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國成立后,隨即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就此告終。

改革開放后,靜海寺迎來重生。1988年,南京市原下關區政府在古寺遺址上重建靜海寺,東南大學主持設計了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1996年11月,靜海寺擴建工程啟動。次年6月,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成為首批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在香港回歸前夕正式向公眾開放。

時任館長陸從東對當年一幕記憶猶新。陳列館建成開放后,一位來自香港的陳女士到此參觀時,兩眼盈淚,從石條到木門逐一摸過,拍著小孫子的手臂喃喃道:“不能忘記,不能忘記!”

到200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將靜海寺擴建為佔地1.5萬平方米的遺址型博物館。2019年底,鼓樓文旅集團主持啟動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的改陳布展與環境整治、建筑養護工程。

“改陳后的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有了更完整的歷史敘事脈絡。”南京雨花台干部學院干部教育培訓班現場帶班老師何妍嬌說,這裡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梅園新村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等現場教學點串聯起來,成為他們研學課程設計的重要內容。

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6號展館前的警世鐘。人民網 郜超攝

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6號展館前的警世鐘。人民網 郜超攝

警世鐘 惕勵后人

一座重3.5噸、高1.842米的警世鐘,格外引人注目,鐘體銘文寫著:“佔我香港 掠我銀元”。

在歷次擴建升級中,警世鐘的位置幾經輾轉。先是從后院移至正門鐘樓,工作人員發現登樓不便於互動講解,又移至去年新開放的6號展館外,這裡的陳列主題正是“百年夢圓 香港回歸”。

在蘇真看來,“文物要想活起來,首先要走出后院,聯動外界資源,建立各類愛國主義教育、群眾性活動組織的新機制。”

一名初中生參觀后在展館留言牆上留言。人民網 郜超攝

一名初中生參觀后在展館留言牆上留言。人民網 郜超攝

近年來,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與20多家單位結為“愛國主義教育共建基地”,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院校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與東炮台社區共建面向青少年的“小海苔”講解培訓實踐團,每年在重要時間節點開展送展、講座等特色共建活動。

“清軍衛隊徒手而立,英軍衛隊卻全部手持武器,我們幾乎是赤手空拳面對敵人的堅船利炮……”陳列館內,教師王梓沁的講解聲情並茂,她的面前是一群“小海苔”講解培訓實踐團的孩子。

這是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和附近學校共同開展的“一起來聽志願者老師講故事”活動。“以文物故事講述吸引更多孩子關注中國近代百年史,也讓他們清楚這段歷史既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爭史、奮斗史。”王梓沁說。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