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南通啟東千余家庭農場借多樣化種植增收超1億元

昨天清早,啟東市東海鎮豐瑞家庭農場主陸凱健乘著習習涼風,為700畝茂盛高粱澆灌施肥。豐瑞農場今年夏熟800畝小麥平均畝產1416斤,創全市最高產量。陸凱健欣喜之余,琢磨著如何以種植多樣化拓寬致富路,便創建了啟東唯一的傳統香糯高粱種植基地。現今,齊人高的高粱即將抽穗,豐收架子已然形成。
在啟東農村,像陸凱健這樣“精明”的農場主比比皆是。“啟東市半數以上農場以‘稻麥+’端牢中國飯碗,優化產業結構、拓展市場空間,實現了增收致富,呈現‘流轉耕地多、種糧小戶少,裝備農機多、收割機械少,混搭茬口多、中規中矩少’的別樣產業風景。”該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啟東1000余家庭農場借此增收超1億元。
流轉耕地多 種糧小戶少
今年夏收期間,網絡平台曾流傳過一段北方某地農戶10來畝小麥豐產難豐收的視頻。對此,啟東市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施永軍道出原因:“麥田規模小,成本高,收成少。”此觀點,源於他近年來扶持的數十個種糧大戶家家高產豐收。
“全程機械化生產條件下,面積越多,相對效益越高、成本越省。”施永軍說,遵循這一規律,啟東糧食種植呈現規模化趨勢,一般200畝為家庭農場的起步面積。近年來,鎮、村兩級更是有意抬高種糧大戶“門檻”,以“求大”實現科學管理、機械耕作、降本節支、優質高產。數據顯示,啟東總計1060個種糧大戶,“瓜分”八成以上成片糧田,平均單體規模超300畝,其中有50多戶達到了1000畝以上規模。
生產集約化,統領“一盤棋”。作為國內規模稻、麥“新產區”,且面對沿江沿海區域普遍地勢低窪、鹽鹼度偏高等不利條件,啟東去年秋收及今年夏熟仍創造了平均畝產1050斤、950斤的歷史紀錄,去除畝均750元的農田租金等各項成本,畝均淨收益達到400多元。
裝備農機多 收割機械少
作為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縣”,啟東農機領域一個奇特現象引人注目:各家庭農場裝備各式現代農機熱情高漲,唯獨聯合收割機存量偏少。
原來,當地夏、秋收時節多有陰雨,需集中高效收獲,而聯合收割機是高投入大型農機,與其“單打獨斗”作業一陣、“趴窩”全年,倒不如請外來專業“麥客”“稻客”集中快捷收割,效率高、損耗低、費用低,還節省了自備收割機在配員、庫房、養護等方面的投入。
“同樣一畝麥田,請專業‘麥客’採收,能省100多元。”啟東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科科長龔飆介紹,今年夏收,該市九成種糧大戶邀請500多名外來“麥客”,半個月內完成採收,降本節支總額超2000萬元。
雖“小氣”配置聯合收割機,卻豪邁裝備其他現代化實用型農機。在啟東,目前已有275台烘干機、1100台大中型拖拉機及數以萬計配套機械走進家庭農場,助力水稻、小麥等重點作物粒粒干爽保豐收。
混搭茬口多 中規中矩少
除了連片種植、裝備機械,多年來,啟東種糧大戶積極優化產業結構、拓展市場空間,也讓農業生產后勁倍增。
混搭茬口,破除規矩,滿足市場需要,是種糧大戶優化產業結構的主要方式之一。去年小麥秋播,啟東8萬多畝“稻田麥”遲播影響產量,但種植戶們卻樂在其中,這是因為遲熟“南粳”水稻品質軟糯,市場吃香,且小麥遲播,通過麥種增量、肥水調控照樣穩產。種糧大戶麥稻、麥豆、麥菜、麥瓜等“混搭”輪茬雖“不合規矩”,但可以優化土壤肥力、減少病害,年畝均增效超500元。
茬口互補、混搭,越來越多種植大戶因此“悶聲發財”。惠萍鎮南清河村陳少華每年麥后交替輪作200畝露地青椒、花菜,畝產出超5000元﹔呂四港鎮墾北村崔立剛“一熟小麥一熟菜”防范蔬菜病害,1000余畝農田上年獲利200多萬元。在南陽鎮耕南村、合豐村一帶,農戶們實施“春毛豆(蔬菜)、夏玉米(瓜果)、秋菠菜(豌豆)、晚秋小麥(蔬菜)”輪作換茬模式,3000畝農田畝產出高達6000多元…… (姜斌 王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