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實干為槳奮斗為帆 經濟航船行穩致遠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75年間,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人民踔厲奮發、砥礪前行,鹽城經濟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本報今起在“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推出“強富美高”新鹽城現代化建設系列報道,用一個個重大事件、一幕幕生動場景、一組組發展數據,全景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鹽城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充分反映鹽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勇當全省發展新質生產力重要陣地“碳路先鋒”,扎實穩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鹽城新實踐。
2024年,新中國迎來75周年華誕。
實干為槳,奮斗為帆。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鹽城人民自強不息、敢闖敢創,戰勝各種困難和挫折﹔鹽城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社會不斷實現新的跨越。璀璨的黃海明珠,正在中國東部沿海熠熠生輝。
從1949年到1978年,通過近30年努力,鹽城地區生產總值穩步增長,為跨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改革開放后,全市經濟提速發展,從1978年到1990年歷時12年,突破百億元大關,從1991年到2005年歷時14年,突破千億元大關。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經濟連上台階,2012年、2015年、2018年、2021年和2022年連續跨越3000億、4000億、5000億、6000億和7000億元大關。2023年達到7403.87億元,經濟總量位列全國大中城市第38位、同類地級市第15位。
投資規模穩定增長,工業經濟突破萬億,對外貿易平穩向好……今日的鹽城經濟,呈現萬千氣象。
有效投資擴大
夯實經濟硬支撐
自洪澤湖始,經我市入海,淮河入海水道似銀光閃爍的綢帶綿延流動,它的建成結束了淮河800多年無獨立排水入海通道的歷史。2022年7月30日,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蘇省單體投資額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開工建設,淮河治理掀開嶄新一頁,也標志著我市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重大項目實施。
重大項目是經濟基礎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是讀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把鑰匙。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鹽城相繼建成投產了一大批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重點項目。1949年,固定資產投資僅189萬元。
改革開放后,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速度、結構和效益同步發展,為全市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是國家和省“十四五”重大能源基礎設施工程。2024年6月30日,在濱海港工業園區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一期項目現場,6座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單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罐新鮮“出爐”,與4座單罐容量22萬立方米天然氣儲罐交相輝映,標志著我國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全面建成。
水利是擴大有效投資、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重要領域。2023年5月29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總體初步設計報告正式獲省發改委批復,批復概算投資439.85億元。自工程開工建設以來,我市已累計完成投資超70億元,連續兩年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
2023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9.2%,增速居全省第4,比全國投資增速高6.2個百分點,比全省投資增速高4個百分點。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耀寧鋰離子電池及系統總成項目、晶澳光伏電池及光伏組件制造項目、天合光伏電池及光伏組件項目等超百億元項目2023年列統並持續投入對投資穩增長提供了堅強支撐。
推進“工業強市”
筑牢經濟“壓艙石”
鹽城以農業起家、靠工業興市。75年的奮斗歷史証明,工業是鹽城實現“經濟強”的重要支撐。
1949年至1978年,鹽城努力恢復和發展工業生產,一方面將戰爭年代分散的工廠遷至鹽城,另一方面創辦新企業,工業經濟就此起步發展。到1978年,鹽城工業企業達2476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鹽城工業經濟迎來了新的春天。198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工業投資首次超過固定資產投資的一半,實現了工業經濟的第一次飛躍。1995年,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1998年,工業增加值首次超過農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33.5%,全市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
2005年,總投資8.75億美元的東風悅達起亞汽車第二工廠在鹽城奠基,項目成為當時蘇北地區最大的工業投資項目。
2008年,全市重工業佔全部工業的比重提高到57%,標志著鹽城從工業化初期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
2022年,市委、市政府搶抓產業風口和政策機遇,提出著力構建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大健康和數字經濟、海洋經濟“5+2”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鹽城歷史的選擇、現實的必然。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充分發揮“6+1”比較優勢,聚焦“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以隻爭朝夕的責任感和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聚力強鏈補鏈延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挺起了高質量發展堅實“脊梁”。2023年,全市工業經濟總量邁上萬億新台階,連續三年跨越四個千億級台階。
作為全省唯一的設區市入選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雙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城市,鹽城砥礪奮進再出發,迎挑戰、揚優勢、搶機遇,競逐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領跑新型工業化新浪潮,加快建設主導產業突出、龍頭企業引領、地標特征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地。
從篳路藍縷、艱難起步,到爬溝過坎、奮起直追,鹽城工業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形成了萬億規模總量、千億產業支撐、百億企業引航新格局。
對外開放合作
塑造經濟新優勢
在東台北條子泥海域和竹根沙海域,125台風機隨風“起舞”。中國首個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和法國電力集團合資建設的國華東台海上50萬千瓦風電項目,年均發電量約11億度,可滿足近200萬居民年用電需求。
目光轉向位於大豐的中車株洲電機江蘇公司,憑借質量過硬的風力發電機產品,加快“走出去”擴大海外市場,累計出口額超65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風力發電機出口企業。
從中國首個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建成運營,到中車株洲電機江蘇公司產品走向全球,鹽城持續擴大開放、擁抱世界之路越走越寬廣。
歷史和實踐充分証明,對外開放是經濟騰飛的重要秘訣,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自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以來,鹽城已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合作關系,韓國現代起亞、SK,印尼金光,法國電力、佛吉亞,德國亞曼、艾文德,美國德納,新加坡金鷹,日本富樂德等一批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在鹽投資。
2015年6月,中韓自貿協定正式簽署,鹽城成為中韓產業園地方合作城市。
2016年6月,國家發改委與住建部聯合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鹽城成為蘇北唯一城市入選長三角城市群。
2017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中韓(鹽城)產業園,為深化鹽韓全方位合作搭建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2019年7月,鹽城至韓日國際全貨機航線正式投入運營,是當時全省目前唯一對韓和對日的全貨機航線。
2023年6月,中歐(亞)接續班列“鹽城號”正式開行,預示著鹽城至歐(亞)國家國際貨運鐵路“大動脈”將全面打通。
2023年7月,鹽城港口岸響水港區和射陽港區通過國家驗收,鹽城港“一港四區”全部正式對外開放,鹽城實現海運口岸南北開放全貫通。
黃海孕育了鹽城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城市特質。時光見証了鹽城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實際行動。
鹽城堅持把開放作為發展的重要動力,加快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大開放推動大發展,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貢獻更多鹽城作為。202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1452.4億元。
回望過去,鹽城經濟實現躍升﹔展望未來,高質量發展步履堅定。站在新起點上,鹽城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省市委全會部署要求,堅定不移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際成效,開辟“強富美高”新鹽城現代化建設廣闊前景。(曾浩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