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江蘇:社區教育托底,讓更多人“不掉隊”

2024年10月18日07:16 |
小字號

“王炫老師耐心教我怎麼用手機挂號、導航,我們要活到老、學到老。”近日,正在南京開放大學學習智能手機使用相關技能的周文和老人告訴記者,“我們要做視頻發布在社交網絡上!”這個“老年人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的社區課堂,是省教育廳最近立項的156個2024年省級社區教育特色品牌建設項目之一。

社區教育,承擔著“教育托底”的作用。記者發現,在很多課堂裡,有不少服務老年人的課程,讓更多活躍於社區的老年人“不掉隊”。

“許多老人也想知道,怎樣用手機拍出好看的照片,怎樣剪輯出有‘大片’感的視頻,視頻怎麼發布效果更好等。”教師王炫說。南京開放大學社會教育中心副主任陳雲介紹,學校制作了《智能手機微課堂》40集微課,編寫了《智能手機應用入門》紙質教材,還編制了教學計劃、大綱及學習手冊等配套材料。

當前,老齡群體醫療保健、康復養老護理等服務的剛性需求日益增加。很多高齡居家臥床老人照護者缺乏相關技能,而社區教育可以有效緩解這個痛點。

“朱老師,我最近總覺得耳鳴,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緩解?”在邗江區西湖街道翠崗社區活動中心,來自揚州市職業大學醫學院的中醫康復講師朱琴梅解答了居民們的疑問。近3年來,該校“智護銀齡 樂享桑榆”康復養老教育項目已培訓及服務近5000人次。醫學院副院長彭建明介紹,在面向老年人照護者的課程中,包含了職業認知、飲食照護、排泄照護、應急應對、用藥照護等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我省社區教育也持續發力。近日,常州市第二實驗小學教師湯嵐來到天寧區部分社區,為即將上一年級的新生帶來幼小銜接課程,比如講述繪本故事《一年級一點也不可怕》。天寧區推出“天寧星課堂 賦能青少年成長”社區教育項目,由社區培訓學院牽頭,社區、學校協同提供師資和課程,將優質的校外教育資源推送到各個社區,開設科普知識、暑期托管、家庭教育等課程。

與此同時,社區教育也關注到殘疾人、低收入家庭成員等特殊群體的學習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學習服務和支持,並通過公益項目、政府補助等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家住沛縣的康雪雲是一名肢體殘疾人,她牽頭開辦的“蘇馨·美麗工坊”長期免費向殘疾婦女傳授剪紙、布藝制作、縫紉加工等技藝,已累計帶動殘疾婦女居家就業30余人、培訓殘疾婦女近200人。

隨著知識迭代加快,終身學習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社區教育有助於個人技能提升,為職業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在鹽城市大豐區萬盈鎮,“盈墾講師團”為農戶傳授農業技能,目前已培訓新型職業農民400余名,推廣新技術10多個,有的學員還建起了家庭農場,帶領鄉鄰走上致富路。

然而,當前社區教育仍存在優質教師資源不足、學習氛圍較差等問題。在一些地方,社區教育課程難以調動當地居民學習熱情,導致部分班級“規模小,效率低”,造成教育資源浪費。對此,江蘇開放大學社會教育處處長張璇認為,設計課程內容時應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比如圍繞健康養生、家庭教育、職業技能、文化藝術等,使學習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鼓勵居民根據需求和興趣參與課程設計,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發揮社區教育的優勢,促進更多人終身學習,這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區組織、教育機構、居民個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張璇建議,首先,政府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社區教育發展,提供必要的資金、場地和設施支持,並設立終身學習獎勵機制,激發居民學習熱情。其次,整合資源構建多元化學習平台,利用社區內的學校、圖書館、文化中心等,開設各類課程和活動,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居民的需求,引入數字化資源如在線課程、相關APP等,讓居民學習更加便捷。(葉真 程曉琳)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黃竹岩、張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