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做成大產業,“菌菇之城”如何蝶變?
工人們在菌菇生產車間內忙碌。人民網 黃啟源攝
深秋時節,走進江蘇香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乳白色光源的照射下,一簇簇雙孢菇層層疊疊,從培養基中探出腦袋。“我們的菇早上採收,下午就能發往全國各地的超市和農貿市場銷售。”該公司總經理徐相如說。
這裡是“菌菇之城”灌南縣。作為全國食用菌主產區,該縣生產了全國約1/3的杏鮑菇,工廠化鮮菇總產量佔到全國的1/10,實現行業總產值65億元。
特色產業快速發展之下,也有“成長的煩惱”。當地大部分菌菇企業都是鮮菇生產、銷售類企業,加工類企業偏少,企業抗市場波動能力較弱。為此,灌南縣加快產業集群建設、品牌培育、龍頭企業培優,補齊菌種研發、精深加工、市場流通等短板,提升產業鏈附加值,推進全產業鏈融合發展,“菌菇之城”正在升級蝶變。
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雙孢菇生產基地。孫蓀攝
多菌齊種,“灌南模式”漸成
灌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但很長一段時間內,品種較為單一,種植方式也多是傳統的大棚覆土栽培,生產效益不高。
21世紀初,我國從國外引進白色金針菇種植技術。在上海從事食用菌種植的灌南人李可偉敏銳嗅到商機,返鄉創建了灌南縣燦綠食用菌有限公司。“燦綠金針菇”的打響,成為灌南食用菌產業化的重要節點。一座座智能化種植工廠陸續建成,當地具備了全年大規模種植食用菌的條件。
2007年5月,灌南縣正式啟動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將食用菌產業列為示范區核心產業,用工業化理念發展食用菌產業。此后三年,灌南先后出台扶持食用菌產業工廠化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給予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項目一定補貼。政策支持刺激了原料、設備、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向灌南聚集,當地逐步引進食用菌新品種、珍稀品種,企業也向工廠化、標准化、智能化、周年化栽培方式轉變。
目前,灌南縣擁有近30家食用菌企業,每天有1000多噸新鮮的食用菌銷往全國大中城市。灌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徐莉表示,經過多年發展,當地形成了以工廠化栽培杏鮑菇、雙孢菇、海鮮菇、金針菇為主,季節性大棚栽培秀珍菇、香菇、平菇、羊肚菌等品種為輔的“灌南模式”。
當地菌菇深加工產品。人民網 黃啟源攝
科技賦能,走向深加工
食用菌種植周期短、見效快,一段時期內各地菌菇產業迅猛發展,市場日趨飽和。灌南縣園藝技術指導站黨支部書記趙書光說,“同質化競爭激烈,導致產品價格低迷。”
對此,灌南如何破題?當地將目光投向了科技創新。
“蘑菇對生長環境的溫度、濕度、氧氣、通風等方面要求非常高。”在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亞洲單體最大雙孢菇生產基地,發酵技術負責人偉子龍指著總控室的電子大屏介紹,“傳統白蘑菇一年隻長一茬,我們通過控制生長環境,現在一年最多可生產九茬。”
從菌菇養殖邁向深加工,是龍頭企業拉長產業鏈的重要選擇。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食品工業公司品牌經理管祥富介紹,公司現有6條罐頭罐裝線,其調味蘑菇全部採用雙孢蘑菇為原料,經過預煮、處理、湯汁配制、裝罐、封口、殺菌等程序制作完成。
在全縣層面,灌南縣依托中國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等院校,興建中國農科院(灌南)食用菌產業園、南京農業大學(灌南)食用菌產業研究院等產學研科技平台,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近年來,灌南縣的菌菇生產企業不斷開發鹿茸菇干菇、羊肚菌干菇、杏鮑菇切片干品、食用菌預制菜、雙孢蘑菇罐頭、食用菌水餃等初、深加工產品。灌南縣農發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縣食用菌干品的年產量約1000噸、雙孢蘑菇罐頭加工出口年產值約400萬元美元,遠銷美國、加拿大、歐盟、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