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青年淮安印象
接球、低射、進球......在江蘇共創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共創草坪”)產品體驗區,巴西247新聞網記者Guilherme忍不住“秀”起了球技,“這是我在中國的第一個進球得分!這草地真的很好。”
10月19日至21日,人民網“一帶一路”青年友好交流項目——“絲路青年 遇見江蘇”拉加媒體採風活動走進淮安,來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30余名青年記者,在這裡觸摸發展脈動,品讀文化味道,傳遞外交友誼。
擁有“偉人故裡、運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四張金名片的淮安,給外媒記者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Guilherme在人造草坪上踢球。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我願意給它打9分”
綠油油的草坪柔軟舒適,微風吹拂下栩栩如生。
小小一棵人造草,科技含量可不低。據共創草坪黨委副書記陳默頏介紹,為了讓人造草坪更具環保性、抗菌性、防污疏水性,企業持續開展技術攻關,已經取得相關專利70余項。目前,80%的產品出口海外,已在拉美鋪設了40多片FIFA(國際足聯)認証場地,並將生產基地建到了墨西哥,投產后年產量可望達到1600萬平方米。
“從仿真度到腳感,我願意給它打9分。”一番了解后,Guilherme豎起了大拇指。他說,巴西是足球大國,當地人造草坪的使用率很高。相較於天然草,人造草坪鋪設方便,且耐受反復踩踏。在企業榮譽牆,Guilherme還看到了這家公司與FIFA、切爾西足球俱樂部之間的合作,“世界上有很多企業在做人造草坪,這家公司的產品能夠走向國際賽場,確實有過人之處。”
淮安著力打造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現代產業是重要支撐,智能制造是大勢所趨。作為落戶淮安的首個百億級項目,中天鋼鐵精品鋼帘線項目實現了從原材料碼頭運輸到生產制造再到成品發貨的全流程自動化。
中天鋼鐵智能化車間裡的AGV移動機器人。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走進中天鋼鐵集團(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偌大的智能化車間裡少有工人的身影,機器人擺動著長臂拉絲放線,一輛輛AGV移動機器人高效准確地傳送物料。經過拉絲、壓線、打結等工序,直徑約5.5毫米的鋼絲被拉細至0.15毫米並捻制成繩,這就是輪胎的主要骨架材料鋼帘線,被譽為優特鋼線材“皇冠上的明珠”。看到機器代替了人工,巴哈馬廣播公司記者Lloyd用“超乎想象”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無獨有偶。在今世緣智能化釀酒車間,機械手臂同樣運用自如,傳統的釀酒作業方式因之改變。在這裡,包括微生物群落來源、代謝機理,潤糧的溫度、時間和用水量,入池發酵參數,關鍵工序操作技巧等,通過“大數據+深度學習+人機交互學習”的模式,全部變成了從中央控制室發出的生產指令。“一鍋能夠裝甑1.2噸糧食,40分鐘即可出酒。”酒企工作人員說。
拉加媒體記者打卡西游樂園。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對美猴王的故事有了濃厚的興趣”
彈射“起飛”、彎道 “漂移”、俯沖“失重”......19日下午,拉加媒體採風團來到淮安西游樂園,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衛報傳媒集團記者Angelo全程充滿了好奇,特別是5D體驗項目《大鬧天宮》讓他有了騰雲駕霧的美妙體驗。
在來中國工作前,Angelo就讀過《西游記》,這次到淮安,他才知道當地在3年前建成了這樣一座西游文化主題樂園。“對於不熟悉《西游記》的人而言,此行是再好不過的‘開場白’,我們不少同行開始對美猴王的故事有了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西游記》蘊含著團隊協作的智慧,對現代社會仍有啟示意義,“這本書將永遠是一部經典之作”。
《西游記》是我國最早出海進而走向全球的一個超級文化IP,而淮安是《西游記》作者吳承恩的故鄉和西游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西游樂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園方以“經歷九九八十一關”為題材,設計推出了“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游樂項目及花車巡游、閉園秀等氛圍演繹項目,讓西游故事在現實中有了具象化表達,讓名著變得可觀、可感、可體驗。
作為明清時期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所在地,淮安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近年來,淮安精心打造裡運河文化長廊,推出裡運河風光游。來淮安,不可不打卡運河。20日晚,拉加媒體採風團夜訪裡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
游船上,淮劇《馬前潑水》、京劇《花田八錯》等節目輪番上演。牙買加“我們今日”新聞網記者Gavin跟著學唱了幾句淮劇唱段,“淮劇的唱腔曲調婉轉悠揚,十分動聽。”文化的創新表達,是她此次體驗式採訪的關注點。
夜幕之下,兩岸霓虹閃爍,各色商鋪熱鬧非常,人群熙來攘往。Gavin感慨,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恰如其分的演出和互動很好地展示了當地的文化元素。
徐貽聰接受拉加青年記者採訪。人民網記者馬曉波攝
一場機緣巧合的對話
淮安亦是周恩來總理的家鄉,周恩來紀念館坐落在淮安桃花垠。拉加媒體採風團裡大多記者都清楚,周恩來對於中拉關系的意義。
巧合的是,曾經擔任中國駐厄瓜多爾、古巴、阿根廷大使的徐貽聰老人正在淮安老家探親,欣然接受拉加媒體記者的採訪。20日下午,86歲的徐貽聰老人在周恩來紀念館和大家會面。
“中國和拉美不是近鄰,但是遠親,中拉之間有基礎、有現在,也有將來。”徐貽聰說,他可以算是“半個拉美人”,還可以被列為“半個媒體人”,“因為我曾經在拉美和加勒比的墨西哥、巴拿馬、尼加拉瓜、厄瓜多爾、古巴和阿根廷等6個國家常駐過近20年,早期的工作崗位之一是新華社巴拿馬分社的記者。”
“1997年,我剛到阿根廷工作時和一群大學生聊天,還有人問我中國人是不是戴瓜皮帽梳小辮,這還是因為當時雙方之間的了解太少了。”徐貽聰建議,拉加青年記者們能夠了解真實的中國,客觀地報道中國式現代化,為促進中國和拉加地區的關系發揮積極作用。
當聽到在徐貽聰等人牽線下,淮安市與阿根廷阿米蘭德市2011年締結為友好交流城市時,阿根廷《號角報》編輯Nicolas驚喜地說:“我叔叔就住在那裡!請問您從阿根廷帶回來什麼嗎?”徐貽聰的回答是,“我帶回了和平和友誼!”
談話間,古巴電視台記者Cynthia也用鏡頭記錄下這場機緣巧合的對話。淮安之行,Cynthia通過自己的報道向古巴觀眾介紹了周恩來的生平故事、淮安蓬勃發展的現代工業等。她說,“我更加讀懂了中巴友誼,希望兩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能夠找到更多契合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