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社會

絲路青年遇見江蘇

馬曉波 范堯
2024年11月04日06:21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坐標連雲港國際汽車綠色智能物流中心,一輛輛AGV移動機器人在場地內來回穿梭。AI算法、數字孿生等新興技術為該中心賦予了“數智大腦”,每天有3000台以上的國產汽車從這裡轉運出海。

不遠處,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內堆滿了集裝箱,自動化場橋運作自如。這裡是新亞歐大陸橋東端起點,貨物沿隴海鐵路、蘭新鐵路、北疆鐵路出境,直穿中亞和歐洲,沿途可達3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一趟江蘇之行,見証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實力。”巴西247新聞網記者Guilherme不禁如此感嘆。近日,人民網“一帶一路”青年友好交流項目——“絲路青年 遇見江蘇”拉加媒體採風活動順利舉行。6天時間裡,來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31名青年記者先后走進徐州、淮安、連雲港三市,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下中國式現代化在江蘇的生動實踐,也體驗感知了江蘇與拉加地區國家不斷深化的多元合作。

“買全球,賣全球”,江蘇靠什麼?

來自海外的水晶原石在東海加工成精美水晶產品。人民網 李昱辰攝

來自海外的水晶原石在東海加工成精美的水晶產品。人民網 李昱辰攝

貓頭鷹樣式的擺飾,亮晶晶的手串,渾圓的水晶球……10月21日,恰逢連雲港市東海縣的水晶大集日。東海水晶城內人頭攢動,其中還有不少拿著手機、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的跨境直播主播。“這塊紫水晶就來自你們巴西。”店主朱二帥拿起一塊水晶飾品,笑盈盈地對Guilherme說。

在東海縣,曾經“房前屋后刨一刨,到處都是水晶”。隨著本地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受限,當地人奔赴世界各地採購水晶運回加工。如今,6000多名東海人在海外“淘晶”,東海縣年進口水晶原石總量約在1500個標准集裝箱、超4萬噸的規模。

來自海外的水晶原石在東海加工成更加精美的水晶產品,再通過水晶跨境電商交易中心賣向全球各地,一些還會賣回到巴西。聽到與巴西有關的商業故事,Guilherme忍不住對朱二帥豎起了大拇指:“看得出來,這裡的手工是多麼珍貴。”

江蘇地處“一帶一路”交匯點,是國內外許多產業循環的發起點和聯接點,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支撐點和融通點。近年來,江蘇大力推進內外聯動、東西互濟,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更多匯聚全球資金、技術和人才,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正在成為江蘇的顯著標簽。以江蘇與拉美國家之間的經貿合作為例,江蘇省外辦副主任劉建東介紹,2023年,江蘇省與拉美進出口總額達519.3億美元,貢獻了中拉雙邊貿易總額的10.6%。

“買全球,賣全球”的江蘇,靠的是什麼?拉加媒體採風團的每位記者都有自己的感受。

XC9350電驅動輪胎式裝載機鏟斗能裝下一個記者團。人民網 李昱辰攝

XC9350電驅動輪胎式裝載機的碩大鏟斗。人民網 李昱辰攝

論塊頭大, “神州第一鏟”XC9350電驅動輪胎式裝載機的一個輪胎高達3米,一個鏟斗能裝下整個採風團﹔論靈活性,一款滑移裝載機能夠單輪站立,穩穩托舉酒瓶並倒出紅酒……在徐州徐工集團,薩爾瓦多大視野傳媒集團記者Nicole近距離感受到了徐工機械之強,“非常期待兩國能在工程機械方面開展更多富有成效的合作。”

走進中天鋼鐵集團(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偌大的智能化車間裡少有工人的身影,機器人擺動著長臂拉絲放線,一輛輛AGV移動機器人高效准確地傳送物料。經過拉絲、壓線、打結等工序,直徑約5.5毫米的鋼絲被拉細至0.15毫米並捻制成鋼帘線。看到機器代替了人工,巴哈馬廣播公司記者Lloyd用“超乎想象”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基地沙盤酷似電路板。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基地沙盤猶如一塊電路板。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在連雲港徐圩新區石化產業基地運管服務中心,大屏上清晰顯示著電力、蒸汽、工業用水等數據。尼加拉瓜電視13台記者Cinthya關注到基地光伏容量已達270兆瓦,非化石能源結構佔比幾年后將達30%,頗為感慨:“綠色低碳是全球主流,從中天鋼鐵到這裡的石化產業基地,我們看到了江蘇企業綠色發展的決心。”

“有底蘊更要會表達”

10月20日晚,拉加媒體採風團夜訪淮安裡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游船上,淮劇《馬前潑水》、京劇《花田八錯》等節目輪番上演。牙買加“我們今日”新聞網記者Gavin跟著學唱了幾句淮劇唱段,“淮劇的唱腔曲調婉轉悠揚,十分動聽。”文化的創新表達,是她此次體驗式採訪的關注點。

夜幕之下,兩岸霓虹閃爍,各色商鋪熱鬧非常,人群熙來攘往。沿著裡運河風光游航線,清江浦樓、國師塔等古跡名勝一覽無余。Gavin感慨,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恰如其分的演出和互動很好地展示了當地的文化元素。

“徐州也有兵馬俑?”在徐州漢文化景區漢兵馬俑博物館,Guilherme看著大量陳列的漢代兵馬俑發出了驚嘆。據了解,這些兵馬俑1984年在楚王陵西側300米處被發現,1985年對外展出,六條兵馬俑坑組成的龐大地下軍陣,為游客呈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漢代發達的軍事、經濟和工藝。

這座博物館同樣讓哥倫比亞“瓦洛拉分析”網站記者Paula印象深刻。在館內漢文化沉浸式體驗區,Paula穿起了戎服、身甲,戴起了護臂、掩膊,威風凜凜的形象讓她很是得意。“全副武裝式的保護確實給人安全感,看我像不像電影裡的花木蘭?”她笑著向同伴發問。

拉加媒體記者打卡西游樂園。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拉加媒體記者打卡西游樂園。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有底蘊更要會表達”,是阿根廷《號角報》編輯Nicolas此次江蘇行的一大感受。在淮安西游樂園期間,拉加媒體採風團沉浸式體驗了5D影院“大鬧天宮”,觀看了“五庄觀”魔幻劇場表演。“舞台上煙霧一閃,人瞬間就消失不見了,讓整場演出亦真亦幻。”Nicolas說,“當地為《西游記》這本書造了一座樂園,這值得我們學習。”

哥斯達黎加記者在徐州品味家鄉咖啡。人民網 周夢嬌攝

哥斯達黎加記者在徐州喝到家鄉咖啡。人民網 周夢嬌攝

在徐州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拉美嘉年華集市上,哥斯達黎加大學《大學周刊》社論記者Manuel意外喝到了來自家鄉的咖啡。2022年,哥斯達黎加人Diana來到中國打造了自己的手沖咖啡品牌。Manuel說:“特種咖啡走出哥斯達黎加山區,漂洋過海三萬裡,走進了中國徐州的集市。兩國經濟文化在小小的咖啡豆中交匯,這很令人動容。”

當晚,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在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上演,樂手們用中國民族樂器演奏拉美經典歌曲,把整場氣氛推向了高潮。外媒記者們和當地人一起跟著節奏且唱且舞。“這是一種很好的文化交流形式,我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的興趣,相信在彼此增進了解的過程中,我們的心也會越來越近。”Manuel說,期待通過他們的現場報道,中國和拉加地區國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能夠找到更多的契合點。

(責編:張鑫、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