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兒童友好空間建設經驗全國推廣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近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可復制經驗清單(第一批)》,南京市竹蜻蜓兒童友好街區作為道路空間適兒化改造可復制典型經驗入選其中。短短1000米的城市街巷,如何經過改造后,成為一片兒童友好街區?記者進行了走訪。
竹蜻蜓兒童友好街區位於江寧區竹新路沿線,東起竹山路,西至新亭西路,全長約1000米。該項目是2023年度江寧區兒童友好十件實事之一,於2023年底竣工投入使用。下午3點,還未到放學時分,街道兩旁的長椅上坐著不少休憩的家長和居民。沿線共有2所小學和1所初中,學校圍牆旁的通學路整潔寬闊,可容下多人並行。“之前學校的圍牆就貼著現在看到的這些樹木,學生上下學隻能沿著馬路牙子走,還有人車混行情況,存在安全隱患。”談起之前的路況,一位學生家長不禁皺起了眉頭。
該片區屬於江寧老城區,又關系到約8000名在校學生的出行安全,這個項目對於兒童友好理念的深入推進更具有實踐意義。如何聚焦“一米友好”?據介紹,在該項目啟動階段,就充分體現“兒童積極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項目實施單位邀請周邊2000多名學生及家長參加問卷調研,充分了解孩子們的通學狀況,征求環境改造需求。
江寧區婦兒工委高度重視項目建設工作,“竹蜻蜓”這個名字是前期江寧區婦兒工委在網上發起“竹新路兒童友好街區昵稱”征集活動,共收到651條昵稱,后經過各單位和網絡投票確定的﹔同時,組織學生參與設計工作坊,通過寫字、繪畫和挑選意向卡等方式,一點一滴描繪孩子們心中的理想方案。“他們還親手搭建了設計模型,反饋給施工方,基本按照1:1還原。”
以出行友好、活動友好為主題,經過改造后,沿街建筑后退3至8米,車道數由2車道改至1車道﹔兩側非機動車道拓寬至2米,該路段還建設彩色通學路徑,改造了路口7處。彩虹斑馬線、藝廊迷宮、竹蜻蜓主題標識……每一處細節都傳遞出對兒童的滿滿愛意。
“路旁的綠植都按照‘一米視角’重新種植,豐富近地植物數量與種類。在日常城市基礎設施中增加如洞口、迷宮、小山坡等新穎的可玩性環境小品。”學校圍牆不只是空間隔斷,融入對兒童眼睛友好的彩色系馬賽克,還增加了學生作品展示區域,升級為更有溫度、更有活力的童真空間。沿線還充分利用街角空間,打造了兒童友好公園、小型城市客廳等兒童活動空間。記者從現場看到,有沙坑、露台、籃球場、跳房子格子、鐵鏈蕩橋等多種設施可供玩耍。放學后的孩子們像一群雀躍的小鳥,奔向他們喜歡的設施,家長們在一旁露出滿意的笑容。如今,整個街區仿佛披上了一身“童裝”,色彩斑斕,已成為校園、公園與家園和諧發展的高品質魅力街區。
小小空間,折射出城市治理的大智慧。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堅持市區兩級協同聯動,部署各部門、各板塊抓緊開展項目儲備,謀劃好項目建設點位,挖潛城市和社區的“金角銀邊”,編制出台《南京市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指引》及《南京市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指標體系》。今年,持續開展兒童友好街區建設,按照生活、文化、商業、游憩、田園小鎮五個主題,遴選出10個兒童友好建設街區。
為傾聽“一米視角”的新想法,我市暢通兒童參與公共活動和公共事務機制渠道推動兒童參與,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新、富有成效的活動,如:開展“小小民生觀察員”社會實踐活動,定向啟動“征集市民好建議——民生實事‘金點子’”活動,編制“十大兒童民生實事”候選項目﹔並組織開展“小小講解員”“少年城建說”“我是環保小局長”“跟著垃圾 ‘趣’旅行”等系列特色社會實踐活動,助力兒童全方位參與融入城市建設。(劉安琪)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