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中國·江蘇印記
革命舊址尋訪 | 爭渡爭渡,敢叫天塹變通途
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記載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聯合人民網江蘇頻道,開展“紅色中國·江蘇印記”革命舊址尋訪系列活動。值此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今年的尋訪活動主題聚焦“追尋革命足跡 凝聚奮進力量”。人民網採訪團隊陸續走進我國百年近代史上30多處革命文物文保單位。本次尋訪走進和渡江戰役有關的多處革命舊址,這場戰役以摧枯拉朽之勢突破長江天塹,為新中國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秋日周末的下午,南京中山北路與江邊路交叉口的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一場以“城市探秘”為主題的研學活動正在進行。
在這裡,孩子們聽到這樣一段紅色故事:1949年4月23日黃昏,這座電廠的“京電號”小火輪從下關碼頭駛向對岸,先后運送14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渡江,為解放南京立下了赫赫戰功。如今,作為國家一級文物的“京電號”就停放在附近的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上。
兩個小時后,這場研學的謎底揭曉——“國興盛 民富昌”,孩子們深受教益。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渡江戰役勝利75周年。 憶往昔,百萬雄師過大江﹔看今朝,千帆競發奔富強。從蘇北到江南,和渡江戰役相關的一處處革命舊址,記錄著曾經的歲月崢嶸,也見証著今天的成就輝煌。
勝利碑,屹立天地間
從南京中山碼頭出發,沿中山北路向東約1公裡,一座帆船形建筑巍然屹立。它就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渡江勝利紀念碑。碑座后部鐫刻著毛澤東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正面是鄧小平題寫的“渡江勝利紀念碑”七個大字。
1979年1月,渡江勝利紀念碑開工,同年4月18日竣工。1984年,隨著熱河南路建成通車,紀念碑就位於南京“老下關”熱河路與中山北路兩條中軸線的交匯處。
“這座紀念碑已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約人碰面,下關人都會習慣性地說一句‘紀念碑那塊兒見哦’。”南京市鼓樓區下關文化站站長王健康說。
“渡江勝利紀念碑立在市民廣場上,附近居民日常習慣在這邊休閑散步,我們對紀念碑的保護也很‘接地氣’。”鼓樓區文旅局副局長曹秀梅介紹,下關街道和社區設有兼職“文保員”,他們負責日常巡查與監管,防止人為破壞和亂扔垃圾。根據季節變化,當地還組織文物安全、防汛、消防、防雷擊等方面專家進行不少於4次的年度專項檢查,及時消除文物安全隱患。
視線轉移到蘇州張家港市雙山島,同樣是船帆造型的雙山渡江戰役紀念碑昂然挺立。渡江戰役前,雙山島是國民黨海軍戰艦停泊點和補給點。1949年4月21日晚,雙山戰斗打響,至次日凌晨3時雙山島解放,解放軍順利拔下這顆封鎖江面的釘子。
如今,張家港雙山香山旅游度假區以“千裡渡江最東端,蘇州解放第一槍”為主題,以雙山渡江戰役紀念碑區域為核心,建設了雙山島渡江勝利公園。2022年7月,公園所在的老圩村啟動全國紅色美麗村庄試點建設工作。在當地,以渡江勝利公園、海棠園、大伯墩濕地、老圩紅村沉浸式體驗課堂等為核心載體,紅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已初步成形。
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內,工程師在檢查供水系統。人民網 郜超攝
舊時院,訴說壯闊史
徐州銅山區郝家大院、揚州個園抱山樓、鎮江丹陽總前委、三野司令部駐地舊址…… 這些舊時庭院背后,都有一段和渡江戰役密切關聯的壯闊歷史。
郝家大院的這段紅色足跡,是偶然發現的。1999年3月,為配合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鄧小平同志年譜,徐州市、銅山區的文史工作者經過縝密的研究、走訪及考証,最終確定:從1949年1月15日至3月21日,華野、華東局、華東軍區、渡江戰役總前委的指揮部就設在當地北望村郝家大院。目前,這裡年均接待省內外黨政紅色研學考察團達750余次,參觀游客10多萬人次。
揚州個園內的抱山樓,是當時第三野戰軍第八兵團渡江戰役指揮部所在地。2023年,經過三年的潛心打造,這處紅色資源打卡點正式開放,也讓個園成了國內罕有擁有紅色展館的古典園林,可謂“萬綠叢中一點紅”。
滾滾長江走到江陰,這裡有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民黨江陰要塞司令部舊址,它原為近代實業家吳汀鷺先生的宅邸,抗戰勝利后被國民黨軍隊接收。1949年4月22日凌晨,解放軍發動東線渡江戰役時,中共地下黨策動據守江陰要塞的7000余名國民黨官兵陣前起義,由此讓國民黨軍隊沿江防線東段被撕開一個大缺口。
“因為這裡當年未動兵戈,舊址保護完好。”江陰市文物保護和考古中心主任張新敏介紹說,除了紅外線防盜等新技術被應用外,宅邸兩端的兩個消防栓也飽含著當地對文物保護的細致用心。
“我們申請了兩套獨立的市政供水系統,一套與周邊商業體共用,另一套獨立為文物服務。這屬於針對特殊建筑的‘安全冗余設計’,提升了文物的防火防災能力。”江陰市建筑新技術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強說,“就連工作人員的電動自行車停車棚,也特意安裝在離文物主體數十米開外的位置。”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上停放的“京電號”小火輪。人民網 郜超攝
英雄船,激勵代代人
百萬雄師身后,是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當年留存下來的一艘艘“渡江船”,無不訴說著老百姓奮勇支前的英雄故事。
南京渡江勝利紀念碑向南3公裡處,渡江勝利紀念館廣場上停放著一艘“京電號”小火輪。1949年4月23日午夜,“京電號”曾來回數十趟,共運送14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過江,最終迎來紅旗插上南京“總統府”。
1949年以后, “京電號”一直在能源運輸、救災搶險等事業中繼續服役,直到1998年被列為連雲港市國防教育基地,接受公眾的參觀。2009年,“京電號”啟航回到南京,亮相渡江勝利紀念館。
從上世紀20年代至今,“京電號”經歷過多次改裝維修。2019年10月,最新一次“京電號”修復工作立項。面對當時鏽蝕嚴重的船體,專家組研判確定將其修復到2009年從連雲港灌南縣回到南京時的狀態,以最大程度保留“京電號”一路走來的歷史印跡,這次“考古式”的科學修復獲得“2021全國優秀文物藏品修復項目”稱號。
在常州,新北區魏村街道閘北街有座渡江橋,舊名叫做烈塘閘,改叫渡江橋是為了紀念船老大秦長貴的“渡江一號”。據了解,渡江戰役解放常州時,秦長貴40多次駕駛木船沖鋒在前,運載解放軍指戰員、民兵等3000多人過江。“渡江一號”木船現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收藏。
在泰州,位於高港區白馬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誕生地紀念館裡,一艘長13米、寬約2米的木船船體布滿了彈孔,這是該館的“鎮館之寶”。“這條木船是我館建館之初從一位名叫周德宏的漁民手中征集過來的,原本是周德宏祖輩傳下來打漁用的。1949年渡江戰役中,周德宏的父親搖櫓此船載著解放軍戰士渡過了長江天塹。”該館講解員張菁菁介紹,2011年,這艘船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它已成為中國人的歷史記憶,激勵著一代代人去追尋革命足跡,凝聚奮進的力量。”南京渡江勝利紀念館黨支部書記、副館長徐麗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