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總保有量2.34萬台 居全國第一位
沉沉嘉穗泛金黃,入眼豐收堆滿牆。秋收秋種時節,農業無人機又幫到大忙。當前,以無人機應用為標志的低空經濟發展火熱,前景廣闊,成為競相追逐的新賽道。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經濟今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也專門提到發展低空經濟。乘著“三秋大忙”的熱潮,記者行走田間地頭,尋找農業領域的低空經濟有哪些可能。
農田上空有點繁忙
打點建模、啟動程序,隨著風扇轉動,一架無人機騰空而起,為下方新種的小麥種子播撒細密的底肥……11月16日,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朱家邊村,永倫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永倫帶領工人在田埂上操作一台大疆T30農業植保無人機作業。他告訴記者,2021年購入無人機后,效率更高,人也更輕鬆。“合作社500多畝地,以前人工打藥最少要4—5人作業10天,現在隻要1個人操作1天。”
利用無人機進行植保,這樣的田間作業已十分常見。今夏接連高溫,建湖縣水稻、玉米進入關鍵的灌漿期,大豆進入鼓粒期,該縣農業農村局邀請克勝集團旗下蜻蜓農服實施秋糧“一噴多促”(一次作業可以實現促生長發育、促灌漿成熟、促產量提高等多重效應)項目。此次共調動60多架植保無人機,組成80多人的蜻蜓服務團隊,為全縣18萬畝秋糧作物開展為期4天的社會化服務,最大限度減少高溫災害造成的損失。近日秋收,建湖的秋糧作物實現了穩產增產,尤其水稻畝均增產50斤以上。“高溫天氣下,對大面積的農作物作業,要依靠人工萬萬趕不上進度,無人機起到了大作用。”蜻蜓農服常年扎根田間地頭的科技特派員鄭介鬆說。
在水面上,無人機能幫助蝦蟹養殖戶投餌喂食。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蘇州湖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自強現有高標准蟹塘422畝、陽澄湖湖區養殖螃蟹160畝,2022年購入一台大疆無人機投餌,他形容為蟹塘請了一位不會累的工人。“以前靠人工劃船到水面再投餌,400多畝水面要六七個人投3小時,現在無人機隻要一個人作業2小時。而且螃蟹生長期主要在夏天,還省去了高溫日晒。”李自強說。
將場景換到丘陵山區,無人機還能充當“快遞小哥”。5月中旬,便有蘇州種植戶嘗試使用豐翼科技的無人機“方舟40”,將採摘好的枇杷由山上運到攬收點,確保了枇杷的新鮮度與高品質,這是吳中區探索低空飛行器服務於日常生活場景的運用。再加上山下的即時響應,為枇杷同城、跨城半日達提速增效,實現蘇浙滬最快6小時送達,國內259個城市48小時內送達。
農業無人機,專業說法為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數據顯示,江蘇是農機制造和使用大省,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總保有量2.34萬台,居全國第一位,佔比高達14.4%。省農業農村廳農機裝備處副處長周忠誠介紹,2009年起,江蘇農戶便開始使用無人植保機。目前,低空經濟在江蘇農業領域最主要也最重要的表現在植保方面,此外還應用在淡水養殖的投飼、丘陵山區的運輸等方面。特別是在今春4月至5月全省小麥赤霉病防治關鍵期,全省接入“機慧來”平台的農業無人機累計作業608.45萬架次,作業面積4263.34萬畝次,高質量打贏了“虫口奪糧”、抗災奪豐收的赤霉病防控攻堅戰。“農業無人機高效、精准和靈活,不僅提高了病虫害防治的效率和效果,還保障糧食安全、實現減藥安全、促進節本增收,為農業生產帶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說。
輻射產業蓄勢騰飛
“低空經濟,簡而言之就是‘低空飛行器在天上飛’。這句話涵蓋了很多內容:‘低空’指向的主要是真高3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是低空經濟賴以發展的關鍵資源﹔‘飛’是行為,低空經濟的主體活動,‘飛行器’是裝備,涉及制造及配套等上下游產業鏈。所謂低空經濟,就是以有人駕駛飛行器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主導,觸發和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經濟,一定反映在產業形態上。”省內低空經濟方面的專家分析,低空經濟包括了由材料、制造、研發等構成的低空制造業,由道路河道、電纜檢測、施工監控、城市運輸等構成的低空飛行業,由金融、保險、操作培訓、航展等構成的低空綜合產業,以及由提供通信、氣象、空中導航、飛行監視以及飛行營地、充電加油和起降點等構成的低空保障業,共同構成了低空經濟的四大產業板塊。
他介紹了自今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主要內容,強調了這部法規對於低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保障作用。根據條例,低空飛行活動在管制空域內必須經過審批報備,在適飛空域內真高120米以下可以自由飛行,農業無人機主要在超低空從事農業植保,無需審批報備,操作証也只是要求按照裝備使用要求、經過農業機械等使用培訓,能夠安全、熟練使用。條例中對農業植保無人機的飛行和操作,要求都比較特殊且寬鬆。空域垂直方向上分A、B、C、D、E類管制空域和G、W類非管制空域,“低空經濟所用的空域資源主要是G類和W類。”
在無人機機型上,通常可分5種類型:250g及以下的微型無人機(即許多消費者購買用於航拍的無人機)、4kg至7kg的輕型無人機,在適飛空域真高120米以下飛行都不必須擁有操作証,15kg至25kg的小型無人機、25kg至150kg的中型無人機及150kg以上的大型無人機。專家介紹,各種型號的無人機在農業領域中都有應用,微型無人機可以用於農田墒情及作物生長情況的巡檢,輕型無人機、小型無人機可攜帶農作物分析裝備、擴音驅鳥設備等進行田間管理,用於種子包精確播撒、農藥噴洒等田間植保任務的則是中型無人機。
11月12日,記者來到拓攻(南京)機器人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上百架大小無人機黑壓壓地齊齊排開,右側工人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裝配作業。不遠處的作業監管平台上,來自各地的有效飛行數據正實時刷新,當天10時,大屏顯示在線飛機150架、總飛行量超400萬架次。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張羽告訴記者,公司成立於2015年,起初專攻無人機飛行控制系統,2019年開始生產整機,農業無人機是最早的整機產品線,植保無人機是核心研發產品線。目前,公司在農業植保領域成功推出TG26、豐鵬600等系列多旋翼植保無人機產品,不僅銷至全國各地,更出口東南亞、日韓、歐美和南美等地,2023年營收破億元,且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率。
在拓攻的展廳,記者看到自企業創立之初研發的多種植保無人機,最新的豐鵬600裝載噴洒藥箱50L,風壓式四離心噴頭讓噴藥更霧化細密均勻、流速可達20L/min,“三維+AI”模式讓機器更適用果園、丘陵等復雜環境。
張羽說,國家重視藏糧於技,智能化農機裝備就屬於“技”。創業之初他便關注農業無人機,一是因為自身畢業於南京大學電子工程系,可以做無人機應用產品,二是關注到農業領域蓬勃的市場需求。目前110人的研發團隊,成員均來自北航、南航等知名航空院校,並與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展開廣泛合作。“當前行業洗牌已基本完成,但我們對產品和對研發創新的追求不會止步,在商業探索上也會多嘗試新的機型和應用場景。我們的產品經理和經銷商與客戶保持密切聯系,實時關注新需求,以便推出新產品,性能更優越的新一代豐鵬700植保無人機即將推出。”他說。
延鏈補鏈長出效益
據測算,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超過2萬億元。可觀的經濟效益之下,聚焦到無人機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也暴露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比如,無人機的續航能力、使用成本和使用體驗。李自強談到,目前使用的無人機充滿電隻能飛15分鐘,僅為兩年前剛購買時的一半時間。再就是保險費用高昂限制住了部分人購買的腳步。“買了無人機,第一年保險是送的,第二年差不多要三五千塊,跟汽車保險差不多。養殖本身就高風險,很多養殖戶就選擇不去‘養它’。還有無人機經常更新迭代,如果出了新款,后台對舊款維護的力度就不像以前。比如舊版軟件會不太好用,零部件壞掉也可能無法及時更換。”
一位無人機生產企業員工告訴記者,新舊問題在業內已是常態。“雖然無人機是新型農機,但它本質上還是個電子產品,就像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更新換代快了,后台維護舊版本的力度就不如從前。”他分析。
再比如,因農業無人機應用范圍的拓展,無人機保有量逐步增長,對基層維修體系和維修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截至目前,蘇州無人機保有量為800余台。蘇州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相關負責人說,為了吸引更多願意從事農業無人機維修的年輕人才,當前蘇州市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正與開設低空經濟相關專業的職業院校合作打造低空經濟維修人才培養基地。
專家建議,低空經濟涉及的四大板塊產業鏈很長,帶動性很強,應及時制定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適時加強政策保障供給﹔地方政府要適時發布低空飛行服務標准相關政策,鼓勵和支持低空產業企業,護航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在低空經濟產業發展中,像大疆無人機等民營企業在研發、制造、銷售、進出口等低空制造方面十多年來積蓄了獨特優勢,低空飛行走到台前,政府引導,民營企業唱戲。省屬地方國企應當加強投資低空空域的服務保障基礎設施,加快研究確定低空保障業發展模式,促進低空經濟產業生態的盡快形成,同頻共振,打造低空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各農業無人機企業數據標准不一,相互之間數據不兼容,制約了大數據平台和數據庫的建設與應用,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同時,相關人才還有缺口,突出表現在總體數量偏少、技術培訓不夠、作業操作不夠規范等,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相關技術推廣應用。”周忠誠表示,下一步,江蘇將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作用,全面開展農用無人駕駛航空器購置補貼工作,滿足農業生產需求。加強與生產制造企業對接,從而強化機具管理。引導無人機系統生產者規范培訓考核內容,提升使用者飛防技能。此外,還將加強日常監督,突出安全監管。(顏穎)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