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向海40年
海門開發區的“三級跳”
今年是南通市被列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周年。40年來,南通市堅持江海聯動開發、內外開放並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20年成功躋身GDP萬億之城,下屬區縣“七虎”競逐。面向未來,南通正把沿海發展作為邁向“下一個萬億”的最大增量。為此,人民網推出“南通,向海40年”系列報道,本篇聚焦海門區。
天氣漸冷,長江入海口北岸的招商局重工船塢內,各種船舶建造的場景依然火熱。招商局集團位於南通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稱“海門開發區”)的船舶海工基地裡,目前有20多個項目在建。
南通通江達海靠上海,海門區則素有“江海門戶”之稱。作為海門向海發展的前沿陣地,海門開發區以該區1/5的土地,創造了全區1/2的經濟總量。2023年,其實現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超500億元,位列南通市省級以上開發區績效考核第一名。
回眸20多年來,海門開發區實現了從縣級到省級再到國家級開發區的“三級跳”。如今,二次創業戰正酣。今年1-8月,海門開發區簽約項目36個,總投資近3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7.9%。
18年前,海門開發區建設場面。受訪者供圖
蘆葦蕩裡找出路
1992年春天,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當時的海門縣委、縣政府做出成立海門開發區的決定。同年7月,南通市第一個縣級開發區就此破土動工。
彼時,開發區港區還是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曾擔任海門開發區招商局長、項目辦主任的周永久,是早期的拓荒者之一。“創業條件艱苦,有人這樣調侃,‘開發區、空發起,路上沾點青苔皮’。”他回憶說。
“海門在哪?”這是周永久等人當年外出招商聽到最多的疑問。萬事開頭難,大家並不氣餒,走到廈門、珠海等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把江海資源的名氣打了出去。
面對基建配套落后的現實,海門開發區努力在蘆葦蕩裡找出路。“江邊全是兩三米高的蘆葦,兩年不割,長得比人都高。”海門開發區經發局副局長歐昌洪1995年到這裡工作,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測繪員們駕著小船深入蘆葦蕩,將小彩旗高高撐起,彩旗飄一飄才知道人在哪裡。”
“開發區的頭10年重在打基礎,建設了‘三縱一橫’道路和海太汽渡,延展長江岸線,才逐漸發揮出沿江優勢。”海門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景裕輝說,趕上政策的東風,海門開發區成立次年就升格為省級開發區。
站在江海大廈的辦公室內,歐昌洪指向江邊說:“那一片是寶鋼海寶金屬工業園,是我們開發區的第一個百億級項目。”
海門開發區豪華郵輪裝備產業園。人民網 徐晨曦攝
產業升級育新機
海門開發區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寶鋼集團的到來成了快速壯大的關鍵。
海門開發區管委會原副主任張峰仍清楚記得,十幾年前他將寶鋼集團考察團帶到海門的場景。2010年,經過幾輪談判后,寶鋼集團決定在海門開發區建設寶鋼與地方政府攜手開發的第一個滬外工業園——寶鋼海寶金屬工業園,寶鋼鋼構、寶鋼磁性材料、寶鋼精密鋼絲、寶鋼物流等4個項目相繼落戶海門。
隨著寶鋼項目的落戶,海門開發區的產業路徑逐漸清晰,進入轉型升級快車道。
2012年,招商局集團在這裡落下重要一子——江蘇船舶海工基地,成為當地高技術船舶海工產業的中流砥柱。目前,基地有大型LNG運輸船、大型汽車運輸船、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風電運維船、風電安裝船、極地探險郵輪等20余個項目在建。“現在招商重工手握訂單400多億元,工期已排到2029年。”海門開發區豪華郵輪裝備產業園管理辦公室主任陳紅敏介紹說。
2013年,連續兩年在“省考”中摘得頭名后,海門開發區獲批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近年來,海門開發區圍繞“高技術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新醫療”三大新興產業,正在全力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半個多月前,海門舉行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產業鏈項目簽約儀式,8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20億元,其中7個項目集聚在海門開發區。
海門開發區謇公湖科創中心。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二次創業再出發
就在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的這一年,海門開發區喊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
二次創業怎麼“創”?“絕對不是量的擴張,我們要在質的提升上下功夫。”海門區委常委、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常務副書記施俊認為,產業的高標准發展,是二次創業的最佳注釋。
作為海門通江通海通上海的最前沿,海門開發區明確了“經濟發展主引擎、產業增長主力軍、科技創新主陣地”的定位,通過壯大主導產業、煥新傳統產業、培育未來產業,不斷涵養新質生產力要素。
去年10月,華商能源將區域總部華商天時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從青島搬遷至海門開發區。一年后,華商能源風力助推裝備制造中心開工,三翼式硬質風帆投產,海門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上又添新動能。
人民網從海門區發改委了解到,結合區位優勢,該區聚焦海洋經濟發展,做強高技術海洋船舶產業,集聚了招商局重工、招商局郵輪、中遠重工、海新船務重工等龍頭企業,在發展海洋新能源產業上,隨著總投資50億元的振江新能源項目開工建設,由艾郎葉片、通光光纜、振江電機組成的海上風力發電設備產業鏈也已成型。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方面,海門也緊抓發展機遇,以海門開發區為主陣地規劃建設了10平方公裡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全力打造以集成電路設備制造、半導體高端材料生產為特色的電子信息產業跨江融合示范區。當地集成電路產業產值有望在2025年超過200億元。
機遇疊加,海門開發區正加快融入“上海半小時經濟圈”。沿海開放40年,從當初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到如今2000多家中外企業投資興業,海門開發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突破,繪就了一部逐浪江海、與時俱進的創業傳奇。
相關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