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

30年3個“超萬億”,蘇州工業園區輝煌如何創造

俞楊
2024年11月24日14:49 | 來源:人民網-江蘇頻道
小字號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向金雞湖面,城市的律動蓬勃開啟﹔夜幕降臨,燈火璀璨,又是一幅迷人的畫卷。從1994年5月12日在湖畔打下開發建設的第一樁開始,蘇州工業園區的每一天都在精彩蝶變。

三十而立。作為我國第一個跨國合作的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創新史、奮斗史。

在這片不到3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蘇州工業園區用30年實現了3個“超萬億”的矚目成績——累計實現稅收1.09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為蘇州問鼎“最強地級市”貢獻了重要力量,也成了蘇州織就人文經濟“雙面繡”的明星窗口。

從一片水塘窪地到現代花園城市,從借鑒經驗到經驗復刻,蘇州工業園區做對了什麼?

蘇州工業園區坐落在金雞湖畔。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應運而生

——三十年得逢其時

蘇州工業園區可謂是含著金湯匙誕生的。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提出學習新加坡。此后,時任新加坡國務資政李光耀到蘇州考察,雙方合作建設工業園區由此醞釀。

1994年2月11日,農歷正月初二,國務院正式批復江蘇省政府,明確支持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半個月后,中新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關於合作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協議》,“一項宏大和史無前例的兩國政府合作計劃”正式開啟。1994年5月,蘇州工業園區在金雞湖畔破土動工。

方向錨定,一個新園區該如何建設?規劃先行,被放在首位。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內率先引入總規劃師制度,建立一系列剛性約束機制,保証“一張藍圖繪到底”。

中新合作區分期開發,首期開發建設8平方公裡,70平方公裡統一規劃。自規劃設計之初,園區就秉承適度超前原則,“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規劃者們還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將金雞湖四周建設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公園。

規劃有序,推動土地資源的綜合價值得到最大發揮。園區借鑒新加坡“白地”“灰地”開發經驗,有效提高土地開發效益和集約利用水平。其中,預留的“白地”作為土地儲備,不明確用地性質,是給未來的“留白”﹔“灰地”則是曾經出讓過的土地,當這些土地畝產效益較低,管委會准備將企業騰退時,地塊就會被標注為灰色。

這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布局,讓蘇州工業園區從70平方公裡中新合作區起步,一路高歌猛進,發展至如今的278平方公裡。

一張規劃圖,管了近30年。直至2022年,蘇州工業園區才對這片土地再規劃,提出“一主兩副”新格局——在提升金雞湖區域城市主中心城市首位度的基礎上,打造陽澄南岸創新城和吳淞灣未來城兩大新興板塊。這不僅意味著資源需要更高效地統籌配置,更標志著園區面向未來再出發。

園區速度

——三十年快馬加鞭

縱觀蘇州工業園區的“成功密碼”,攀高逐強爭先是其顯著標簽。

蘇州工業園區在1994年設立時,我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設立了十年,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也已設立三年。作為后起之秀,蘇州工業園區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並躋身科技部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行列。順著時間軸,我們可以看到她追趕超越的步伐——

1994年至2000年是奠定基礎階段。到2000年,蘇州工業園區已集聚了一批重大投資項目,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外向型經濟底盤初具規模。

2001年至2011年是跨越轉型階段。蘇州工業園區抓住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產業轉移等重大機遇,掀起新一輪招商引資和城市建設熱潮。2003年底,園區外資企業超過1500家,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經濟總量達到開發之初蘇州全市水平,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到2009年,在開發建設15周年時,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四個超千億”——地區生產總值超千億、累計上交稅收超千億、實際利用外資折合人民幣超千億、注冊內資超千億。

2012年以來,蘇州工業園區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過2000億元、3000億元兩大台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跨過200億元、300億元、400億元三大台階,相當於“十年再造了一個新園區”。

從“十年再造一個新蘇州”到“十年再造一個新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正是在不斷的自我趕超中,持續刷新園區速度。

現代化的蘇州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供圖

產城融合

——三十年協調發展

經開區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高新區側重於發展高科技﹔蘇州工業園區兼而有之,且更為注重產城相融。

2005年,蘇州工業園區相繼啟動制造業升級、服務業倍增、科技跨越行動計劃,在全國較早邁出了轉型升級的步伐。次年起,園區開始重點布局和培育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三大新興產業。2022年,這三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超4000億元。

產業變大變強,人才近悅遠來。為了營造安居樂居的城市環境,蘇州工業園區借鑒新加坡職住平衡理念,在公共設施、公園綠地、居住片區等方面布局上,強調服務規模和建設要求的等級、層次,實現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

鄰裡中心商業模式就是一個縮影。園區在開發初期就將鄰裡中心布局納入居民住宅用地規劃,將商業點布局在居民區的中心,大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還打造了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國際教育和特殊教育在內的全方位、現代化教育體系﹔開設了社區衛生服務站,構建起完善的15分鐘健康服務圈……

聚焦教育文體、就業創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人居環境、便民利民等民生領域,蘇州工業園區用一件件民生實事托舉起“穩穩的幸福”。

“園區的規劃始終以人的需求為導向,合理布局商業、居住、教育、醫療等城市功能,促進公共服務優質均衡發展,實現生產與生活功能的有機融合。”蘇州工業園區總規劃師吳昊說,園區作為全國綠色建筑最集中的地區,綠色建筑標識數曾一度佔到江蘇省的近70%,全國的近30%。

“東方之門”夜景。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經驗復刻

——三十年春華秋實

蘇州工業園區不辱使命,以超常的奮斗創造了非凡成就,形成了“借鑒、創新、圓融、共贏”的園區經驗。尤為可貴的是,它實現了從“學習借鑒”到“品牌輸出”的歷史跨越。

國務院2015年9月批復的《蘇州工業園區開展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的總體方案》中提出,蘇州工業園區應“拓展市際合作、省際合作、國際合作等多種方式,積極輻射推廣園區經驗”。

近些年來,蘇州工業園區通過組建飛地經濟聯合艦隊,帶頭發展合作園區項目,先后在省內的宿遷、南通等地共建蘇宿工業園、蘇錫通科技產業園,在省外的安徽、浙江等地共建中新蘇滁高新區、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等。

據了解,蘇州工業園區“走出去”共建園區始於2006年,彼時江蘇推動省域一體化發展,蘇南、蘇北地級市結對挂鉤,蘇州對口宿遷。在全省45個南北挂鉤合作園區中,蘇宿工業園區在考評中連續13年排名第一,2023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28.5億元。

從“輸血幫扶”到“造血共贏”,去年由蘇宿工業園區牽頭起草的《共建園區建設指南》,成為全國首個共建園區建設地方標准。

目前,蘇州工業園區11個合作園區項目分布在江蘇、浙江、安徽、新疆、寧夏、貴州等6個省份。蘇州市域內,相城、吳中、常熟等板塊都有其合作園區項目。與此同時,緬甸、印尼、阿聯酋和白俄羅斯的合作園區也相繼開園。

造“園”是蘇州人的專長,從前是古典園林,現在是工業園區。園區經驗的寶貴之處,不僅在於其理念和制度的先進性,更在於其經驗的可復制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走出去”機制。

金雞湖畔的星港街199號,是301.8米的東方之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門”。登高望遠,278平方公裡的蘇州工業園區盡收眼底。

三十而立,恰是風華正茂,未來更可期。

(責編:趙登岩、吳紀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