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工業園區:錨定“世界一流” 激發“紅色動能”
30年,奮楫篤行﹔30年,創新蝶變。
從城東一片低窪農田,華麗蝶變為現代化新城,在國家級經開區綜合考評中實現“八連冠”,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國際合作的成功范例”,在這片27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蘇州工業園區造就了一個又一個發展奇跡,經濟和社會發展一路高歌、一路繁花。
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強則事業興。30年來,園區組織部門持之以恆激發基層活力、千方百計廣納各路英才、多措並舉鍛造干部隊伍,把組織力量、組織優勢有效轉化為發展動力、發展優勢,切實扛起了高質量發展的“組工擔當”。
黨建引領賦能高質量發展
從一組數據可以窺探園區30年來黨建工作的成色:1994年,基層黨組織300個,黨員5113人﹔1994—2000年,陸續成立機關黨組織、國企黨組織、中外合資企業黨組織等,各領域組織體系日益完善﹔黨的二十大以來,實施基層黨建“強基增效工程”,黨組織建設和黨員教育管理煥發新活力,至去年底,基層黨組織達2500個,黨員達54552人。
回看這30載的發展歷程,蘇州工業園區始終圍繞“園區建設到哪裡,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裡”“中心聚焦到哪裡,黨組織作用就發揮到哪裡”“群眾需求在哪裡,黨的服務就延伸到哪裡”的黨建工作思路,以高質量黨建工作助推城市高質量發展。
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支撐,產業鏈是黨建工作的重要領域。在蘇州工業園區,這裡聚焦生物醫藥“一號產業”,探索推進生物醫藥產業鏈黨建,創新“雙螺旋”黨建工作方法,探索構建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黨建工作體系,實現黨建與業務雙鏈融合。
在推進過程中,園區依托生物醫藥產業鏈黨委發揮生物醫藥產業園主平台作用,以業務幫帶、分片兜底、項目跟進等方式,將組織建設融入日常業務交流、服務保障,推動鏈上組織覆蓋。園區建立“益企家”企業服務聯絡站,組織鏈上企業開展科技項目申報、學術交流等活動﹔發動生物醫藥產業園內15家企業擔任“政務服務體驗官”,推動遠程實名認証、稅務咨詢等業務落地。同時,搭建“午間一小時”交流平台,以“企業點單、黨委派單、部門接單”機制開展專項服務,實現“鏈”上凝聚合力、“鏈”出發展動能。
“多虧了生物醫藥產業鏈黨委給予的支持與服務保障,讓我們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進展。”近期,勤浩醫藥(蘇州)有限公司最新研發的抗腫瘤創新藥物正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企業首席執行官王奎鋒感慨地說,在產業鏈黨委的幫助下,企業上下游之間緊密合作,在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市場推廣上共同發力,可以推動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
對於城市發展而言,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基層治理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通過黨建引領,可以將黨的建設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基層治理的同步提升。
2018年2月,園區將“管家”理念引入基層黨建工作,推出“紅色管家”黨建工作法,“紅色”寓意黨的領導,“管家”則體現全時段、全方位的貼心服務。尤其是在蘇州實施黨建引領工程,全面深化住宅小區(自然村)黨建工作的大背景下,園區以住宅小區為主要載體,全面推進“海棠紅·幸福裡”建設,深化“紅色管家”工作法,聚焦群眾需求、整合資源力量、提升人居環境、優化服務質量,打造具有高度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幸福社區。
玲瓏灣花園二區已建成近20年,狹小的架空層設計老舊、功能單一,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對此,玲瓏灣社區第二行動支部在社區黨委指導下,走訪搜集居民建議,最終由居民自籌資金對架空層徹底升級改造。原本破敗閑置的架空層“搖身一變”成為服務百姓的“會客廳”,鄰裡學院、鄰裡書香、鄰裡議事等多個活動區域成為鄰裡交流的幸福場景。
在基層治理領域,近年來,以外賣配送員、網約車司機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新就業群體涌現,他們既是服務百姓的直接參與者,也是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園區以“外賣行業黨建省級試點”為契機,創新打造外賣行業“星騎士”黨建項目,從機制、組織、服務、載體等多方面周密部署保障,打造了凝“新”、暖“新”、強“新”、用“新”的園區特色外賣行業黨建工作法。目前,園區已增設1301個非機動車公共充電棚,面向“星騎士”友好開放,打造120家“星騎士友好商家”、啟用322個騎手加油站,轄區90%的小區開通取餐送餐“綠色通道”。
優質生態讓英才綻放光彩
不久前,蘇州工業園區第一封《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正式發出,來自古吉拉特大學的巴基斯坦籍NABI教授在收到確認函后感嘆,“從准備材料到最終確認,每一步都讓我感受到了園區的專業與效率,也讓我對中國的科研環境充滿了敬佩。”園區也成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確認函》簽發權的縣區級地區,為高端外國人才來園區交流訪問、科技攻關提供了“綠色通道”。
這一創新探索成為園區重視人才、服務人才的鮮活取景框。古往今來,無數事實反復証明,人才是發展之基、創新之要、競爭之本,隻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讓一座城市對內產生凝聚力、創造力和推動力,對外具有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翻開園區30年來的發展篇章,“人才”這一關鍵詞力透紙背,園區將人才作為城市發展的“原動力”,全力做好引、育、留、用文章,讓各類人才育當其時、用其所長,以人才“出彩”換來城市更“精彩”。
招才引智,一以貫之。園區結合區域產業發展,瞄准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人才,以全球視野引才。以連續16年舉辦的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園區分會場為例,大會發布各類重磅引才舉措,已吸引1953個項目落戶,568人入選各級領軍人才,有力支撐了園區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及生物醫藥、納米技術應用、人工智能等產業集群發展,成為園區招才引智的“金名片”。再如,早在2012年啟動的金雞湖創新創業大賽,已累計走進全球30多個主要城市,足跡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吸引超萬名海內外創業人才參賽。
讓城市與人才相得益彰、彼此成就,園區還從人才供給和產業需求出發,打好人才培育“組合拳”:成立全省首家生物醫藥創新集群博士后聯合中心,打破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博士后培養壁壘,累計建立省級以上博士后工作站56家﹔聚焦生物醫藥產業,設置西浦慧湖藥學院、集萃學院,累計培養1萬余名專業學位工程碩士﹔與華東理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建立“2+1”工程碩士校地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培養輸送青年人才……
引來了人才,還要留住人才。在此過程中,園區竭力把建好平台、傾力培養、用心呵護、放手使用貫穿人才成長全過程,給人才最確定的發展預期、最完善的產業賦能、最暖心的親才服務,為天下英才在園區擴展事業、施展才華、成就夢想提供最強支持、最大助力。
從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工程,到企業擷英人才支持計劃,再到青春園區人才支持計劃,園區不斷對人才政策進行系統梳理、提檔升級,打造“1+3+N”金雞湖人才計劃,形成了惠及科技領軍、產業骨干、青年人才創新創業的全鏈條政策體系,充分彰顯引才留才的誠意。
尋創新之道,破舊制之困。園區推出全國首個以產業分類的國際職業資格比照認定職稱資格目錄,構建科學精准的人才評價機制﹔全省首創生物醫藥工程專業技術資格評審標准、首開生物醫藥工程高級職稱評審通道,填補了國內在該領域的空白,暢通了生物醫藥“第一資源”的成長通道﹔出台外國人才工作生活便利化服務19項舉措,“創新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便利化服務”案例入選第三批全國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
2023年2月,園區發布“才聚金雞湖”人才服務品牌,涵蓋“政務直通車”“智匯合伙人”“人才會客廳”等多個子項,覆蓋政務服務、資源對接、創業培訓、平台賦能等多項服務,全力護航人才企業落地成長。此外,園區還做好人才的生活配套,實現優居、優醫、優教。上線“iHome”人才安居融合服務平台、健全“一體四翼”基礎醫療保障體系、為人才提供涵蓋幼兒園到高中的優質教育服務,做實人才友好整體環境。
在關於人才的這張“試卷”中,來自天南海北的各路英才既是“答題者”,又是“閱卷人”,他們在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中綻放光彩,讓這座城市熠熠生輝。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同心醫療CEO陳琛,用11年研發出首顆中國人自主研發的“人工心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納微科技創始人江必旺十年磨一劍,突破微球“卡脖子”技術難題,填補了國內多項高性能微球材料的空白﹔飛依諾創始人田園,讓產品唱出了高端彩超品牌“中國聲音”,產品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用一賢人而群賢畢至,相一良馬而萬馬奔騰。如今,伴隨著人才“密度”的持續增強,園區人才活力持續彰顯,截至2023年底,已集聚院士團隊78個、各級領軍人才3453人、高層次人才6.7萬人,夯實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基礎。錨定打造開放創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總目標,園區必將在下一個30年繪就群英薈萃新圖景!
全面激勵干部擔當作為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建設一支擔當作為的干部隊伍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從窪地阡陌轉變為現代都市,從開放窗口進化為創新高地,30年來,從最初的7個局辦、不足百人開始,一批又一批干部在園區激情奮斗、揮洒汗水。同樣,園區也始終以實干實績為導向,激勵干部各項工作“爭第一、創唯一”。
近年來,園區深入貫徹落實省、市激勵干部擔當作為若干舉措,出台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系列文件,圍繞統籌干部管理、推進實戰比選、開展精准考核、選拔年輕干部等提出6方面20條具體舉措,強化擔當作為全方位制度保障。比如,發揮開發區人事管理體制優勢,調整優化干部管理權限,強化干部統籌管理、系統配備,加強跨部門、跨條塊、跨領域交流,統籌用好各年齡段干部,充分調動干部工作積極性。再如,創新推動干部遴選,破除身份壁壘,面向全區所有企事業單位、街道優選39名政治素養高、群眾基礎好、業務能力強、工作經驗足的干部進機關、事業單位,讓踏實肯干、敢為善為的干部看到希望。
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園區注重在改革創新、經濟發展等前沿前端崗位培養干部,在基層治理、安全生產等一線崗位歷練干部,一大批干部在全國經開區、高新區、自貿區“三大考核”“一主兩副”重點項目攻堅、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等重點任務中脫穎而出、優先使用。此外,還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針對不同層級設置差異化評價維度,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評先評優的“硬杠子”,連續多年開展園區標兵、優秀工作者、“擔當作為好干部”評選,其中超30%“擔當作為好干部”得到提拔使用。
目前,園區管委會機關干部平均年齡39.5歲,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或碩士學位的佔81.3%,理工科專業背景的佔46.4%,90后干部佔管委會機關干部總數的1/3。年輕干部有干勁、有活力,如何更好調動積極性、創造性,是一項重要課題。在蘇州工業園區,一項創新探索正在持續進行。2022年8月,園區推出年輕干部培養“四青工程”,覆蓋全區300余名年輕干部,通過“青年集訓”“青團攻堅”“青苗挂職”“青藍結對”等形式,發現儲備了一批優秀年輕干部。去年,園區持續拓展“四青工程”外延和內涵,就拿“青苗挂職”來說,接續選派67名年輕干部到國家部委、功能區、部委辦局、基層單位、對口支援地區跟班學習、跟崗鍛煉,全面賦能年輕干部成長。工程開展以來,共提拔使用85后副處級干部4名、90后科職干部153名。
“在這樣一個干事創業的火熱年代,我們年輕干部就是要做敢於擔當、善作善為的奮斗者。”翟羽翔是2023年度“擔當作為好干部”、園區科技創新委員會資源配置處處長,負責國家高新區排名爭先進位、創新政策對上爭取、科技資金管理等工作。他牽頭推進多項國家和省級重要任務,扎口梳理科技創新政策,統籌推進科技資金跟蹤問效,在園區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建設方面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干部教育不可或缺。園區組織部門踩准發展節奏,瞄准干部知識缺項、能力短板和經驗盲區,以干部需求為導向,制定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在課程、師資、教材、基地等方面均衡發力,構建有園區特色的干部培養體系。
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園區將課程分為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拓展課程三個層級,各層級進階式安排必修課、選修課和興趣課。緊扣三大產業特點,園區開發首套新興產業系列本土教材,用300余張思維導圖和表格系統梳理1000余個知識點、191門教學課程及37個現場教學點。園區還打破機關事業、國有企業和干部職級的界限,開展專業化干部能力提升培訓班,舉辦6期18天集中脫產培訓、4期專題學習成果匯報會、29場專題授課。一系列創新探索為打造一支高素質干部隊伍夯實了基礎,“干什麼,就要學什麼,缺什麼,就要補什麼”已在園區干部隊伍中成為共識。
護航干部健康成長,在加強干部隊伍教育的同時,還必須加強黨員干部的管理和監督,干部教育與監督齊頭並進,這樣才能確保干部隊伍的純潔性和高效性。
2021年,蘇州工業園區創新實施領導干部履職“日記、周晒、輪播”機制,建立立體式干部履職監督新模式。“日記”主要面向干部本人,園區各單位“一把手”每日對主要履職情況進行簡要梳理記錄形成“日記”。“周晒”重點面向機關干部,“日記”匯總形成“周記”,在管委會內網進行“周晒”。“輪播”則更多面向社會群眾,每月隨機選取1-2名領導干部的“周記”,在官方公眾號輪流“播報”,接受群眾監督,有效激勵干部擔當作為。今年5月,該機制優化迭代至4.0版本,從以往對工作日程的羅列轉變為對工作的思考總結,展現各單位一把手的履職成效,同時開設“履職微評”欄目,吸引廣大公眾建言獻策。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眼下,蘇州工業園區上下正摩拳擦掌,以熾熱滾燙之心,以昂揚奮進之姿,全力奔赴下一場“山海”。(王俊杰)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