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蘇州工業園區:小小納米長出千億級產業

《人民日報》2024年11月27日17版 版面截圖
蘇州工業園區高新技術企業江蘇康寧杰瑞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蘇州工業園區供圖
原題:蘇州工業園區集聚起550多家納米技術相關企業
小小納米長出千億級產業(走進產業地標·在高新區感受新質生產力)
一個巴掌大的試劑盒,隻要15分鐘就能判斷腫瘤病理﹔一層頭發絲粗細的納米材料,能把玻璃變成顯示器﹔一種納米微球,可大幅提高生物制藥的純度……這些創新,皆出自江蘇蘇州工業園區納米城——佔地僅1平方公裡,集聚起550多家納米技術相關企業、10多家科研院所,助力蘇州工業園區納米產業年產值超過1550億元。
小小納米長出千億級產業,納米材料為何能量這麼大?讓我們一探究竟。
關鍵在耐心和堅持
認准一個領域扎下去,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
納米微球,一種粒徑在微米級的小球,具有納米孔道結構,表面積極大。1克納米微球鋪開,有一個足球場那麼大。
這種特殊性質,讓納米微球像“工業味精”一樣,改變了很多工業材料的性質,生物制藥、分析檢測、體外診斷平板顯示等都需要它。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特別是生物醫藥企業所用的納米微球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2006年,蘇州工業園區率先布局納米產業,行業專家江必旺決定回國創業。雙方一拍即合,蘇州工業園區積極支持。
2007年,蘇州納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瞄准了國外企業都沒有突破的納米微球精准制造技術。3年時間,歷經無數次失敗和嘗試,納微科技團隊研制出培育納米微球的“種子法”。“就拿用於液晶顯示屏的微球為例,以前全世界隻有兩家公司可以生產,他們利用的是篩分工藝,生產周期長達6個月。而我們利用‘種子法’精准控制,全程隻要6天。”江必旺說。
雖然實驗取得了成功,滿懷喜悅走出實驗室的江必旺卻發現,事業才剛剛開始:小試、中試、檢測、產線建設、市場推廣……每一步都很艱難,“突破卡脖子技術,我們花了兩三年,但實現產業化落地,卻花了整整10年。”
關鍵時刻,蘇州工業園區站了出來。當時,納米城已經投用,先后建設了納米加工平台、納米測試分析平台、集成微系統封裝平台等,還提供共享生產線。“這些設備往往需要上千萬元,園區購買、企業付費使用,為我們省去很多開支。”江必旺說,依托這些公共服務平台,企業得以快速將實驗室研究成果落地為商業化生產。
如今,納微科技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家可同時規模化制備無機和有機高性能納米微球材料的公司。回首來路,江必旺認為搞科研離不開耐心和堅持,“認准一個領域扎下去,3年不行5年,5年不行10年,甚至更長時間。”
納微科技是蘇州納米城的縮影。2006年布局,2013年啟用納米城,2015年入駐企業突破100家,2020年帶動園區納米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10多年耐心培育,納米產業在蘇州工業園區開花結果、茁壯成長。“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空間大、潛力足,但投入大、回報慢。我們要看得遠,前瞻布局規劃先行,慢工出細活。”作為納米城的運營方,蘇州納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淑梅說。
創新溢出效應顯著
園區企業同頻共振,創新成果相繼涌現
堅持創新、耐心培育,創新成果花開的那刻,回報令人驚喜——
“急缺高品質微球當標的物!”2010年,園區企業蘇淨集團決定研發智能微粒檢測儀,集團總工程師孫吉勇任項目負責人。
智能微粒檢測儀,一種液體顆粒計數器,廣泛用於醫療器械微粒污染檢測、零件清潔度檢測等。微球,是檢測儀識別顆粒的參照物。
“我們有!”一次園區對接會,納微科技主動供貨,2微米、5微米和10微米,各類規格的微球應有盡有。
“相比同類產品,納微科技的微球直徑、密度、光學特性等變化系數小,大大提升了參比物的穩定性和一致性。”孫吉勇說,如今,蘇淨智能微粒檢測儀檢測精度可達100納米。
“智能微粒檢測儀,我們需要!”蘇淨集團的新產品一下線,沛嘉醫療立馬應用。
同在蘇州工業園區的沛嘉醫療是一家高端醫療器械制造企業,主營產品為人工心臟瓣膜等。企業的產品屬於三類植入醫療器械,對潔淨度要求極高。為此,企業一般採用純水來浸泡和沖洗產品,以保証潔淨。這一環節,智能微粒檢測儀作用極大。隻有智能微粒檢測儀檢測確定,沖洗后純水的微粒數量低於一定標准,產品的清潔度才符合要求。
今年8月,沛嘉醫療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經導管主動脈瓣系統獲批上市,進一步鞏固行業領先地位。
一項新技術撬動另一項新技術,又催生一項新產品……納微科技的創新突破迅速外溢,也讓園區的“磁吸力”逐步提升。
納米城內,納米技術像一根線串起了眾多產業,微納制造、納米新材料、微機電系統、氮化鎵等多個產業集群陸續壯大。截至2023年底,納米城入駐企業超550家,培育上市企業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150家。
納米城外,納米技術與生物技術等產業同頻共振、協同向上。
有了高質量微球作為標的物,蘇淨集團的研發不斷取得突破。如今,其固體顆粒的檢測精度已達到0.1微米。依托新產品,蘇淨集團承接了園區一家光刻設備企業的淨化車間工程,為其量身打造符合光學功能材料等產品生產要求的潔淨空間環境。在這一車間中生產出來的3D光學印材、炫彩光變色燙印材料、証卡防偽產品等,又成功賦能園區企業,成為其防偽的最佳選擇。
著力打造創新生態
園區既要有“物理集聚”,更要有“化學反應”
一粒微球,引發創新裂變,折射出蘇州工業園區創新生態的強大活力。回顧納米產業發展歷程,這裡的經驗與啟示值得探究。
——育產業先育環境。
與普通的創業孵化器、產業基地不同,納米城將自身定位為納米技術應用產業綜合社區。張淑梅解釋說,產業綜合社區要兼具創新研發、工程化中試、小規模生產、成果轉化、專利運營、產業服務、總部辦公、綜合配套等多種元素,有利於為企業提供產業集聚的生態環境。
以搭建公共平台為例,在基礎性平台上,蘇州納米城建立納米加工平台、納米測試分析平台、集成微系統封裝平台等﹔在技術支撐與工程化平台上,建立納米機電制造、光電制造和光電加工設計試驗中心等,全方位服務園區企業。目前,蘇州納米城已累計入駐公共服務平台20個。
——好服務貫穿全過程。
培育企業,要“扶上馬”,更要“送一程”。在企業“幼苗”階段,悉心呵護,提供各類創新要素,降低創新成本﹔在成長期,主動鏈接更多技術、人才、項目等資源,讓企業“行得穩”。
蘇淨集團就借助園區管委會舉辦的對接活動,敲定了貝克曼庫爾特研發制造基地的淨化合同訂單。合作中,蘇淨集團提供淨化設備,還成為整個工廠基地的淨化方案解決商。當年年底入場施工,第二年便竣工交付,氣密性、潔淨度等指標均表現優異。
——既要“物理集聚”,更要有“化學反應”。
“我們十分注重產業鏈的搭建、產業生態的形成,關注從原材料、終端產品到市場各個環節相關企業和資源的重點引進和聚集,促進相關產業的協同合作。”張淑梅說。
江必旺坦言,蘇州工業園區最大的優勢是吸引集聚一批優質納米企業,使得行業內企業上下游之間的交流頻繁,彼此相互支持。
從“產業鏈”到“生態圈”,蘇州工業園區創新蝶變、熱潮涌動。截至目前,已培育各級獨角獸及潛在獨角獸企業近230家,各級瞪羚及瞪羚培育企業超900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