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鏈和產業鏈相互融合 連雲港崛起海洋新質生產力
“虎鯨號”亮相珠海航展,展現我國高速隱身水面無人作戰裝備的最新成果﹔全長110米全球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正在加快建設,明年有望停靠母港連雲港港﹔連雲港航空口岸擴大開放通過國家驗收,開通連雲港—柬埔寨首條直航航線﹔……
今年以來,連雲港市海洋產業屢屢傳來好消息,一批針對特殊場景、應對未來產業之需的海工裝備標杆項目紛紛亮相,凝聚港城挺進深藍的“新”力量。與此同時,海洋漁業、海洋運輸等傳統海洋產業也不斷拓展發展的新空間。一股以創新引領發展、海洋創新鏈和產業鏈相互融合,持續崛起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勁頭噴涌而出。
海洋產業“轉”向深藍
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海洋旅游被稱為港城海洋產業三大傳統行業,然而在2024年這樣的傳統產業正在悄悄轉型:
———“深藍”號南極磷蝦捕撈船今年以來已捕撈南極磷蝦3萬余噸,回運蝦粉2432.5噸。總投資10.5億元的牡蠣養殖項目、5000畝連島生態海參養殖基地項目有序推進。毛蝦專項捕撈船指標新增30艘,毛蝦總產量4200余噸,產值達2.1億元。7艘海洋捕撈漁船、2艘漁運船赴中韓協定海域進行生產作業,捕撈量26.255噸,實現“零的突破”。
———國際樞紐海港能級不斷提升,第2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基本建成,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有序推進,前三季度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5億噸、集裝箱量480.44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7.62%、9.03%。
———連島音樂節期間連島景區共接待游客7.2萬人次,同比2023年增長8.6%。花間嶺·悟雲空、野許民宿等5家市級旅游民宿完成評定。連島海上游艇俱樂部已完成2艘80客位雙體客船証書辦理並投入運營。常態化開展快艇觀光、愛琴海帆船生日聚會、摩托艇沖浪等項目。
從傳統捕撈向深海捕撈轉型,讓港城漁業發展更加有體量﹔從傳統的樞紐港轉向“樞紐港+產業港”,促進了港城港航物流業高質量發展﹔從山海觀光游向海濱休閑游轉型,展現出連雲港海濱旅游的沉浸感。
在加速轉型的過程中,港城海洋產業正在持續擴大規模效應,海工等新興裝備產業快速崛起:
———海洋裝備制造業成效顯著,灌南特種船舶基地8.5萬噸大型散貨船順利下水,6200噸LNG雙燃料項目建成交付。純電動拖輪產業示范基地已正式投產。
———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不斷創新。省海洋藥物活性分子篩選重點實驗室完成了針對腫瘤、感染、精神類疾病高通量海洋藥物分子篩選工作,對多個系列先導化合物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為潛在候選藥物。南極磷蝦油加工線已進入常態化運營,配套冷庫已建成並投入運行。總投資3億元的南極磷蝦高端調味品項目成功簽約。
———海洋信息服務業加速集聚。港口集團利用CIPS系統常態化開展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今年累計支付超5億元。“一單制平台”完成聯運單箱信息及物流節點動態信息採集頁面的開發與試用、訂單中心的全部計費流程和一單制的統計匯總。
如今,港城海洋產業的布局全面展開,徐圩、灌雲臨港產業區和贛榆海洋經濟開發區3個涉海省級開發園區加快建設,海洋裝備產業園、海頭電商產業園、綜合性海洋經濟產業園、南極磷蝦產業園、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5個海洋產業特色園區產業形象逐步清晰,“三區五園”海洋產業布局更加凸顯。
“深藍爭鋒”唯有“新”意
在全球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建設現場,這艘全長110米的龐然大物配備了一整套先進且完備的海上試驗作業保障系統,布局的多學科、多功能實驗室能夠完成深海生物、水文地質採樣與分析等各類海上科學試驗,其建成后將重點保障我國深遠海裝備戰略需求。作為連雲港市與無錫市南北共建的重要成果,該船有望明年正式入駐母港連雲港港,成為連雲港市進軍深海時代的重要科技支撐。
海洋科技創新平台是前沿海洋技術的“發源地”。全球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是我市引進落地的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基地之一。截至目前,全市建有省級以上涉海科創平台38個。海洋生物醫藥與生物制品、南極磷蝦高值化應用2家平台成功晉級省級工程研究中心,深遠海裝備大科學裝置入選首批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支持預研項目。江蘇海洋大學《青蛤》標准(SC 2056—2006)項目獲批國家農業行業標准修訂項目立項。與此同時,連雲港市還獲批“海洋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海洋氣象防災減災”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
創新發展,人才是關鍵。我市強化海洋科技合作、成果轉化和人才保障,加快構建良好的海洋創新生態。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連雲港市通過梳理完善市海洋經濟專家庫,邀請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河海大學等7家高校院所共19名海洋領域直接相關專家入庫,涉及領域包括船舶制造、海水養殖、生物醫藥、海洋環境等。江蘇海洋大學組織科研團隊和省沿海開發集團進行產學研合作,37人入選省科技副總。
掘金深藍,關鍵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今年以來,上海海洋大學成果轉移轉化連雲港中心組織19名專家來連對接13家企業開展政產學研對接,簽約項目2項。716研究所牽頭的國家瀕海試驗技術創新中心成功揭牌,促進了實驗室的成果快速走向市場。
深藍與綠意相得益彰
深秋的秦山島,隻能用驚艷來形容。在陽光照耀下,螢石、雞血石、石英石等七彩繽紛、姿態各異的秦山島礫石組成的“S”形的“秦山神路”讓人拍案叫絕。這條“神路”漲潮時淹沒於海水之中,落潮時石路清晰可見。
作為地球上特殊海蝕地貌,秦山島不僅擁有“神路”,還有獨特的“礫石壩”。為了保護這種獨特的海洋風貌,秦山島景區運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保護秦山島礫石,通過5G島嶼智慧旅游系統實現島區監控全覆蓋,實時監控島區人員動態,防止游客私自攜帶礫石下島。這僅是我市保護海洋生態的一個縮影。
挺進“深藍”的港城要想更好地發揮海洋優勢,必須要把“深藍”開發和海洋保護深度結合。為此,連雲港市編制完成“連雲港市近岸海域無機氮削減方案”,嚴格落實入海河流總氮污染治理與管控“一河一策”方案,今年1至9月,17條入海河流總氮濃度與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17.7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連雲港市還建設了近岸海域水質自動監測體系,開山島大氣站、水站和2個規模以上海水養殖尾水在線監測系統已建成。
此外,連雲港市還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20余次,放流中國對蝦、梭子蟹、黑鯛、許氏平鲉、半滑舌鰨等超過14億單位。推進雲台山廢棄礦山修復、水環境治理及月牙島生物多樣性觀測站等重點工程項目建設,雲台山生態島試驗區項目已通過省級評審。
碧海銀灘也是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連雲港市積極開展美麗海灣保護,目前,連島—港口區、海頭鎮沙灘段已完成國家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現場核查工作,海頭鎮沙灘段、前三島島礁區、蘇北淺灘徐圩段正在申報省級美麗海灣。
站在新的起點,連雲港在經略海洋同時,守牢生態安全邊界,全面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海洋經濟向新而行,向綠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海洋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優勢。
來源:連雲港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