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向海40年
樞紐海安 產業揚帆
今年是南通市被列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周年。40年來,南通市堅持江海聯動開發、內外開放並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20年成功躋身GDP萬億之城,下屬區縣“七虎”競逐。面向未來,南通正把沿海發展作為邁向“下一個萬億”的最大增量。為此,人民網推出“南通,向海40年”系列報道,本篇聚焦海安市。
不久前,50車滿載1300噸商品的中國—阿富汗直達貨運重啟班列從海安商貿物流園發車,途經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最終抵達阿富汗海拉頓站,全程7000公裡。截至10月末,該物流園累計發出的國際班列已達19列,保稅物流板塊中進出口貿易額達2.2億美元,進出貨運量13萬噸。
在南通下轄縣區中,不臨江、無海港的海安曾長期處於交通末梢。海安非但不“認命”,反而在12年前喊出“樞紐海安,物流天下”的發展口號。如今,數條鐵路干線在這裡交匯,沿海高速、啟揚高速穿城而過,574公裡內河航道直通大江大海。
當前,海安正憑借交通之變、物流之盛,引領產業發展揚帆遠航。今年前三季度,海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53.69億元,同比增長5.8%,其中,包含物流在內的服務業增加值達473.8億元。
航拍海安328國道快速路高架橋。姜明攝
交通之變
200公裡,1小時28分鐘,這是海安站到上海虹橋站的物理距離和車程時間。每天近80列G或D字頭班次往返,為海安人楊軍往來上海做生意提供了充分便利。
時間拉回40年前,楊軍對海安的交通閉塞記憶猶新。苦於交通落后,彼時的海安人靠腳蹬自行車,每年將百余萬隻肉雞銷往蘇南和上海,成就了“百萬雄雞下江南”的時代佳話。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楊軍到南京上大學時,海安還沒有通火車,“要坐長途汽車一路顛簸,大半天才能到”。
2004年,新長鐵路通車,海安不通火車的歷史得以終結。這條鐵路北起徐州新沂,南至湖州長興,是當年連接蘇中、蘇北地區的主動脈。這讓敏銳的海安人嗅到了其中的發展機會——從位置上講,海安西邊是揚州、泰州,北面是鹽城、淮安、連雲港,一個連接蘇中和蘇北的“樞紐”構想躍然而出。
著眼在縣級層面構建“大交通”格局,海安於2012年大膽提出“樞紐海安,物流天下”發展戰略,此后持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公路、鐵路、水路等多種交通方式的布局,為物流發展和產業壯大創造了必要的硬件支撐。
2020年,隨著滬蘇通高鐵、鹽通高鐵相繼通車,海安進入“高鐵時代”。同年,通往上海洋山港和浙江寧波港的鐵海快線班列也順利開行。新長鐵路、寧啟鐵路、海洋鐵路、鹽通高鐵交會相逢,海安成為長三角北翼重要的交通樞紐,成為長三角南北交匯、溝通江淮的商貿集散中心,更是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大都市通勤圈中的重要節點之一。
截至目前,海安市公路通車總裡程達到2586公裡,公路成網成環﹔1小時通達洋口港、大豐港、南通港3個深水大港,連申線、新通揚線一縱一橫兩條千噸級航道在此交匯,水運擴容擴能,綜合立體的“公鐵水”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航拍中鐵上海工程局海安物流基地。人民網記者 王繼亮攝
物流之盛
曾經的交通短板得到拉長,順勢成為推動物流業發展的有力引擎。
“圍繞鐵路樞紐做文章,2013年成立的海安商貿物流園,是讓‘物流天下’設想逐步成真的關鍵。”海安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海安牽手上海鐵路局開啟“路地合作”,在商貿物流園內共建上海鐵路局海安物流基地。
2020年,海安開通長三角首條南向國際貨運班列,商貿物流園也成了江蘇中歐班列開行和推進跨境貿易的重要載體。今年10月31日,中國—阿富汗(海安—海拉頓)直達貨運班列重啟發車。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海安商貿物流園鐵路到發量達200.2萬噸,增幅36.13%,累計開行國際班列19列。
10多年來,海安也在同步謀劃內河航運,推動多式聯運。2014年,當地投入1億元建設擁有4個1000噸級泊位的鳳山內河碼頭。2016年,鳳山碼頭建成投入運營,開展江海河聯運業務。2021年10月,海港ICT海安項目正式開航,鳳山港與上海港實現“滬海同港化”運作,為周邊企業搶灘出海提供新渠道。據鳳山碼頭工作人員張逸介紹,今年前10月,該碼頭已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4.5萬標箱。
如今的海安,智慧物流指揮中心、鐵路物流基地、順豐速運中心、郵政區域集散中心匯集。現代化的倉儲設施、高效的配送體系,讓海安成為區域物流的重要樞紐。
多重機遇疊加,“樞紐海安”被寄予厚望。2023年10月,江蘇省省長許昆林視察海安商貿物流園,要求園區緊緊抓住共建“一帶一路”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機遇,建好用好多式聯運、保稅物流、期貨交割、現貨交易等功能平台,推動配套企業集群集聚,塑造樞紐經濟發展新優勢。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公布了2024年度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以海安商貿物流為承載地的南通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入選。這是南通物流樞紐領域首張國家級名片,也是江蘇首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
中機鍛壓江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2500千焦液壓打樁錘。人民網 徐晨曦攝
產業之強
“海安已形成物流成本‘窪地’,吸引了各類產業快速集聚。”海安市發改委經濟合作科科長韓宇介紹,目前,該市已形成以化纖、工程機械、汽車(軌道交通)零部件、功能膜材料、新能源、電子類元器件等十大產業鏈為主的發展體系。
位於海安濱海新區的龍源電力蔣家沙海上風電項目,曾是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自2017年投產以來,已累計產出清潔能源超45億千瓦時,納稅1.48億元。
“從首套單樁安裝完成到並網發電,用時僅14個月。”江蘇海上龍源新能源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當年得以快速建成,離不開當地的公水轉運優勢,“風機設備體積大,設備從洋口港、大豐港等港口卸貨,驅車1個小時便到達海安,大大節約了項目建設的時間,保証了項目如期完工。”
從海安濱海新區出發,沿G328國道向西近50公裡,便是中機鍛壓江蘇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技術總監楊仁廣指著車間裡一台足足有五層樓高的“大錘子”介紹,“這是國內首台套海洋液壓打樁錘,總重約360噸,單次最大沖擊能量2500千焦。”作為海洋工程建設的核心裝備,其產品尺寸大,噸位重,“海安的物流長板,幫我們縮短了交貨周期,每年可節約物流費用90萬元。”楊仁廣說。
華東地區塑料產業基礎雄厚。作為首個落戶海安商貿物流園的實體化大宗生產原料現貨市場,季銘國際塑料城去年10月奠基,一期項目28棟商辦用房已於近日建成投入運營。
“我們選址海安商貿物流園區,且緊靠保稅倉和期貨交割倉,無論是生產國內塑料還是進口塑料都非常方便,降低了商戶的經營成本和生產企業的採購成本。”季銘國際塑料城董事長莫海峰介紹,塑料城建成后將實現年銷售100億元,帶動5000人創業、就業。
從交通末梢到物流樞紐,從經濟窪地到產業強市,海安努力將樞紐優勢轉變為產業勝勢。2023年,海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36.27億元。在第二十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和全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百強縣榜單中分列第27位和30位。
相關報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