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浦口老車站成網紅,帶火輪渡也帶來了新問題
“輪渡過江”依然是許多人的通勤方式
前段時間,因老浦口火車站成網紅打卡點帶火了輪渡,中山碼頭早晚高峰都會出現夸張的游客長隊,影響了不少靠輪渡過江通勤的騎行乘客。近日,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輪渡熱”正在消退,但爆火帶來的“不准點發船”“客滿發船”還沒調整過來。許多上班族呼吁准點發船,保障上班不遲到。
晚高峰的輪渡,騎行乘客趟趟滿員
12月3日下午5點,記者來到了中山碼頭,輪渡入口處用欄杆隔成了左右兩條獨立的通道,分別豎著車行道和人行道的清晰標識,實現了“人車分流”。此前的游客長隊已不復存在,右側人行道隻有零星幾名乘客,倒是左側車行通道不斷有人騎著電動車趕來,隊伍還排到了大門外。 進入碼頭內還有一道閘機,輪渡採取和公交車一樣的無人售票模式,直接刷手機二維碼或是市民卡即可進入,單程票價2元。此時距離最近的一班下午5點20分發船的輪渡還有十分鐘,上船前的最后一道鐵門前已經排滿了電動車乘客,車輛“首尾相接”。 沒一會,最后一道閘門打開,記者跟隨車流上了船,船艙一樓基本沒有座椅,空間空曠,設置了一些扶手,騎行的乘客自覺按照先后順序排列成了三排,基本把一樓空間都“填”滿了。消防新規定實施后,現在電動車數量一般限制在80輛以內。 5點20分,輪渡關門鳴響汽笛准時出發。船艙內很安靜,騎行乘客大都坐在電動車上原地休息,有的閉目養神,有的自顧刷著手機,還有幾位像是通勤“老搭子”,下了車,倚在窗戶邊聊天。記者注意到,不少乘客的電動車上都挂著大大小小的包裹,有的是拎袋,有的是做工的工具袋。 約5點35分,輪渡停靠在浦口碼頭,緊接著記者乘坐6點的船從浦口回江南。這艘船的一樓設置了兩三排欄杆,車輛可以有序排列固定在其中。車主停好車,還能上二樓坐著等待。不少人掐點趕來,到發船時也“滿員”了。
輪渡+騎行,一種去“班味”的新生活方式
船艙二樓是專門留給行人乘客的,設置了一排排的木質卡座,不過大約隻有五六名乘客,還有一名安全巡檢員在一旁站崗。
家住在浦口的楊先生自從五年前單位從新生圩搬到了下關濱江,就一直坐船通勤,“上下船分別都隻需步行幾分鐘就到單位和家了,非常方便!”前段時間,因為浦口火車站的開放周末的輪渡吸引來不少游客,現在他選擇在工作日坐輪渡,周末則坐公交過江。在他看來,輪渡對像他這樣的居民來說,是一種非常好的過江出行方式。 除了騎電動車的乘客,船上也有一些戴著頭盔、推著山地自行車的人。半年前,家住在紫金山附近的劉婷被調任到浦口的一家銀行,喜歡騎行的她就選擇騎行+輪渡的方式上下班。她會沿著環陵路一路騎行一個多小時到中山碼頭,然后輪渡下來后再騎行5分鐘就到了單位。雖然天氣轉涼,她因為有了適量運動額頭還冒著汗珠。“在通勤路上既看了風景,又運動了,去了‘班味’特別好!”如果遇到輪渡不開,她就會坐地鐵或者開車,通勤時間也差不多需要一個多小時。
“不准點發船”“客滿發船”,上班族叫苦
在記者的採訪中,目前“早高峰輪渡不准點出發”是騎行乘客共同的苦惱點。目前在公布的時刻表中,輪渡早晚高峰是20分鐘一班,其余時候是30分鐘,最早6點,最后一趟船是晚上7點。 今年30歲的張璐璐是鼓樓一家企業的財務,單位要求每天8點半打卡上班。家住浦口的她,以前會騎車5分鐘到浦口碼頭,然后坐上7點40分定點出發的輪渡,8點10分就能到單位食堂吃早飯了。如今,她有一天7點37分就到碼頭等待,直到7點58分再上船,下來還要騎行15分鐘到單位,在路上緊趕慢趕也隻能掐點到單位。她告訴記者,因為前段時間游客多了,輪渡會等著行人乘客上滿了才會發船,“不能定點出發,就苦了像他們這樣坐船通勤的人。” 王阿姨是鼓樓區一家醫院的保潔員。她家也在浦口,每天早上不到6點就在碼頭等待了,一般6點20分要到醫院就位了。每次碰到船不能准時出發,她就特別焦急,隻能下來后在路上騎快一點。她還提到,現在輪渡晚上7點就結束了,一趕不上就隻好從大橋騎行過江了。“大橋人太多了,車子擠著車子,我覺得有點不安全,還是坐輪渡比較安逸,我呆在船裡,十幾分鐘就到對面了,現在天氣冷了,也不用在橋上吹風挨凍。”
疑問
行人及非機動車的過江通道能不能多設一些?
大橋車擠車、輪渡不准點,因此有很多人建議,南京過江通道能夠提供給行人及非機動車過江的通道太少,應該增加。
對此,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橋隧中心丁泉回應道,在建設過江橋梁時要綜合考慮橋下通航淨空、排水等因素,會設置較陡較長的縱坡以滿足橋下通航要求,非機動車及行人通行難度較大。隧道因要埋在江底的岩石下,縱坡會更大更長,更不利於非機動車及行人通行。
現有過江通道中,上壩夾江大橋與應天大街隧道夾江大橋跨越的是夾江備用通道,長江大橋跨越的是長江主航道,可供行人及非機動車通行。
丁泉特別提醒市民,非機動車禁止在橋梁機動車道行駛,因為跨江橋梁都是特大型橋梁,設置的都是大型伸縮縫,會有較大的縫隙,機動車能安全通過,但非機動車很容易卡住車輪,極易造成人員摔倒受傷,並會引發機動車碾壓造成二次傷害。專用的行人與非機動車車道的伸縮縫進行了專門的設計,縫隙小,行人與非機動車可以安全通過。(笪越)
來源:揚子晚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