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發力奮進 步履鏗鏘
江蘇鎮江丹徒區世業洲,長江中下游的一座沖積島,44平方公裡土地,像一塊元寶鑲嵌在大江碧波之中。
“上一季葡萄,這一季草莓,咱家的收成是一茬接著一茬。”世業洲四季春農業園的女主人葉明蘭盤算著這一年的收獲,心滿意足,“習近平總書記當年鼓勵我們說‘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致富的好路子’,這話給我們吃了定心丸,也鼓足了發展的勁頭。”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鎮江考察,看農業,進企業,關心低碳城市建設。十年來,鎮江上下牢記囑托,發力奮進,地區生產總值從2014年的3252.38億元,發展到2023年的5264.07億元,連跨兩個千億元台階,高質量發展奏出鏗鏘樂章。
四季春農業園裡,葉明蘭在打理草莓。人民網 余樂攝
產業支撐鄉村振興
初冬時節,走進四季春農業園,高標准連棟大棚裡種著草莓、葡萄,綠意盎然。
“當年的小拱棚全部改造成了高標准大棚,面積從10來畝擴到了120多畝。”葉明蘭說,最大的變化還不是規模增加,而是現代農業科技的“武裝”——大棚裡增設了空氣能加熱機,安裝了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智能系統實時監測溫濕度,遠程控制大棚開合時間。
為了抵御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四季春農業園2022年配建了3座冷庫。“這不,一個多月前我們還把2000多斤陽光玫瑰裝進冷庫。”這個品種適合冷藏鎖鮮,葉明蘭特意留到春節前后上市,屆時就能賣個好價錢。
鎮江不僅有大棚種植,也有大棚養殖。眼下氣溫已經降到10℃以下,揚中江之源生態養殖基地為了給河豚苗搬家忙活了一陣子。“這些二三兩重的河豚苗,是我們趕在入冬前從露天池子轉移到大棚池塘的。”基地技術顧問朱紀坤介紹,這裡每年可以產出約80萬尾河豚。而包括養殖、餐飲在內的河豚經濟,已是當地多年來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一招,這在鎮江已成為發展共識。“2023年,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66.3元,較2014年翻了一番,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82:1,這得益於產業振興對農民增收的帶動。”鎮江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以優質糧油、特色園藝、特種養殖、休閑農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業已形成,鎮江香醋、金山翠芽、丁庄葡萄、揚中河豚等農產品品牌日益走俏。
特色產業打底,基礎設施配套跟進,和美鄉村在當地隨處可見。農家小院裡,有機蔬菜綠油油﹔屋后廣場上,健身器材應有盡有。85歲的世業洲居民洪家勇感慨:“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甜。”
惠龍易通的北斗智能監控平台。郜超攝
創新引領“四群八鏈”
鎮江惠龍港碼頭,4萬噸砂石裝倉入庫,靜待運力對接。遠在河南的貨主吳磊拿出手機,輕點惠龍易通的APP提交需求訂單,沿途空駛的貨船、車輛陸續接單,經由水陸將貨物轉運到蘇皖各地。
港區東南側,惠龍易通國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物流調度中心,依托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把貨主與車船需求信息智能匹配,實現貨物和運力的無縫對接。
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鎮江時來到惠龍易通,贊賞企業的創業創新精神,希望他們繼續努力,不斷尋找新的商機和發展新的商業模式。彼時,這家公司已經建成全國性的貨物運輸集中配送電商平台﹔如今,惠龍易通在全國的會員數由當時的1萬發展到320多萬。
惠龍易通董事長施文進表示,為了助力物流電商新模式走向大江南北,企業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水鐵公數字運輸、北斗4G數字監控、大宗商品數字倉儲及交易的閉環產業互聯網系統,擁有發明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300多項,取得的每一點進步都離不開創新。
創新,無疑是企業發展和產業進階的不二法門。
去年6月,9500立方米多用途氣體運輸船“宏鵬”輪試航成功。這艘巨輪的動力之“芯”,是全球缸徑最小的低速雙燃料發動機,由中船動力鎮江有限公司研發制造。
中船動力發動機裝配車間內,一款國內最大缸徑的中速發動機正在裝配。“大缸徑追求的是動力,小缸徑追求的是燃油經濟性,在制造前沿,越向尺寸的兩端探索,技術難度就越高。”機器轟鳴中,該公司首席專家靖海國說,中船動力正和江蘇科技大學聯合研制下一代低碳發動機。
惠龍易通、中船動力雙雙都是鎮江“四群八鏈”先進制造業產業體系裡的鏈主企業。
何為“四群八鏈”?鎮江市工信局局長李莉珺介紹,“十四五”期間,當地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數字經濟四大主導產業集群,重點打造高性能材料、船舶海工裝備、航空航天等八條重點產業鏈。以船舶海工裝備為例,鎮江現已集聚80多家企業,覆蓋從研發設計、整船制造到配套的全產業鏈,形成鎮江高新區、揚中兩大產業基地。
“在鏈長制推動下,全市已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其中年銷售超百億元企業12家,年銷售超50億元企業22家。”李莉珺說。
當下,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鎮江正在加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力爭到2026年形成3—4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
揚中市濱江公園是江蘇首個“零碳公園”。鎮江市委網信辦供圖
低碳書寫生態文明
“14時32分,220KV雲林變電站成為‘零碳電力供給站’,電力負荷全部來自光伏電站。”丹陽市綠色電力碳足跡大數據服務中心裡,工作人員王毅舟對著電腦屏幕完成了一次對綠色電力分布的實時溯源。
據了解,丹陽市的集中式光伏電站共有16個,裝機容量42.93萬千瓦。當地不僅做到對全網電力碳排放的精准校核,還可提供企業消納綠電証明,輔助完成出口產品碳足跡認証。這是鎮江全域強化碳排放管理的一個縮影。
“我們在全國率先建成城市碳排放核算與管理平台,實現對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基本信息和用能數據全覆蓋,對綜合能耗5000噸標煤以上的重點用能單位用能情況實現在線監測。”鎮江市發改委主任談沁磊介紹,碳平台深化大數據分析,為摸清碳排放家底、服務企業碳資產管理等提供了全面技術支撐。
發力低碳城市建設,鎮江被寄予厚望。2012年,鎮江市列入第二批全國低碳試點城市。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鎮江期間,聽取該市低碳城市建設管理工作匯報,觀看低碳城市建設管理雲平台演示,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台階的重要內容”。
作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鎮江把降碳減排的實踐融匯於山水城林之間。
佔地1100畝的揚中市濱江公園,是江蘇首個“零碳公園”。這裡的座椅是光伏座椅,路燈是風光儲路燈,涼亭自帶發電……市民徜徉其間,能直觀感受到濕地生態與能源技術的應用給節能降耗帶來的改變。
在句容市邊城鎮,一座抽水蓄能電站眼下施工正酣。“抽水蓄能電站運用高度落差原理進行水力發電,能對電網起到穩定器和調節器的作用。”國網新源句容抽水蓄能電站黨委宣傳部負責人王威康介紹,電站利用寧鎮山脈山體落差較大的有利地形,設計建設上、下兩座水庫,在山體中間位置建設發電設施。該電站預計2025年底全部機組投產,年發電量達13.5億千瓦時,可滿足36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年減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約35.7萬噸。
產業向新,能源轉型,城市低碳,生態文明實踐的系統工程環環相扣。數據顯示,和2013年相比,鎮江市2023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近一倍,能耗強度卻下降了38%,PM2.5年均濃度更是下降了49%,空氣優良天數比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這是鎮江在向“綠”而行的道路上不斷破題求解的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