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度”看蘇州工業園區︱這座非凡園區,何以長成了park?
三十而立。作為我國第一個跨國合作的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改革創新史、奮斗史。
在這片不到3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當地用30年實現了3個“超萬億”的矚目成績——累計實現稅收1.09 萬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萬億元、進出口總額1.54萬億美元。
從一片水田窪地到崛起創新之城,從學習借鑒經驗到經驗復刻推廣,蘇州工業園區做對了什麼?
近日,人民網推出“五‘度’看蘇州工業園區”系列報道,從高質量發展速度、產學研融合深度、改革創新的力度、高水平開放廣度、現代化城市溫度等五個維度解碼它的發展之路。本篇關鍵詞聚焦“溫度”。
Suzhou Industrial Park,是蘇州工業園區的英譯名。這裡的“園區”為何翻譯成park,而不是 town 或者 district ?
“這是因為中新合作開發蘇州工業園區的初衷,就是建設一座宜居宜業的現代花園城市。” 蘇州工業園區制度創新局副局長劉坤說。
30年來,當地循著最初規劃的藍圖發展,內環是金融區及商業區,中環是居住區,外環是工業區。如今,工業區佔32%,居住區佔22%,商務區佔2.4%,綠地佔了14%。這樣的布局讓產、城、人能在這座以“工業”為名的園區內相得益彰,並能展現它更具人文溫度的一面。
新城鄰裡中心。蘇州工業園區供圖
作為“園區經驗”之一,在居住區建設鄰裡中心始於1997年。它從新加坡引進,經本土化培育,現已發展成為社區商業領域的標志性IP,也是我國城市裡“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模樣。
金雞湖西北角,現代大道旁坐落著當地第一家鄰裡中心——1998年5月開業的新城鄰裡中心。走進去,先看見一個免費開放的籃球場﹔再往裡面,菜場、烘焙店、中西式快餐、美發美容等業態一應俱全。位於一樓的73號星球兒童書店是一家繪本館,主理人錢坤說,“周邊都是住宅區,孩子們在這裡除了閱讀繪本,還能在小劇場表演節目。”
新城鄰裡中心副總經理王民熙介紹,園區參照新加坡組屋模式,秉持“政府引導、企業投入、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建設,鄰裡中心既要解決“柴米油鹽醬醋茶”,也要滿足“衣食住行玩樂閑”。
如今,蘇州工業園區已投入運營的鄰裡中心達19個,佔到全市的8成。作為“中國馳名商標”,“鄰裡中心”還走進廣州、深圳、成都、杭州、青島等地,在全國11個省份形成115個合作項目。
鳥瞰金雞湖李公堤街區。蘇州工業園區供圖
目光轉向內環,金雞湖是蘇州工業園區的CBD,也是開放式5A級旅游景區。這裡的李公堤街區內,有一座姚建萍刺繡藝術館。
藝術館品牌管理經理陳濤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在他眼中,如今的蘇州就好比一幅“雙面蘇繡畫”,既有姑蘇古城溫文爾雅的一面,也有蘇州工業園區現代高端的一面。“我們把藝術館放在園區,在展示傳統技藝的同時更是展示一種蘇式生活。”
星邏智能研發的無人機正在起飛。人民網 俞楊攝
安居且樂業,雙向好奔赴。
星邏智能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是蘇州工業園區7年前引入的一家低空經濟企業,也是我國第一家出口海外的無人機智能化系統供應商。“我們以‘AI+無人機’的模式,為全球超800個能源場站、百余座城市,提供智能化巡檢服務。”該公司董事長王海濱說,他們選擇在此發展,既看重園區對標國際的營商環境,也有周邊完善的產業鏈支撐。
信達生物落戶更早些。13年前,公司創始人俞德超博士背著雙肩包,隻身來到生物醫藥產業園(BioBAY)。園區從那時起就專門組建服務團隊,幫助其注冊及申報藥品、核查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引進人才。信達生物而今已是一家擁有上千名員工的上市公司。該公司首席科學家陳炳良有感而發:這得多虧了園區始終如一的全生命周期服務。
在這裡,“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是創業者對營商環境的共同體會。從BioBAY到納米城,“管委會+平台公司”已成為產業平台管理的普遍模式,由專業人才負責招商,從而讓每一位“新園區人”的需求都被及時捕捉並解決。
如今,這座“花園城市”中,人才和城市相互成就——
院士團隊78個、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入選專家346人、各級領軍人才3270人、高層次人才6.7萬人的“人才大軍”集聚﹔
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及大健康等6個重點產業集群和23條重點產業鏈組成的“623”產業體系加快構建﹔
以人為本,產城融合,蘇州工業園區正順勢邁進下一個30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