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何以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2月16日,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於同意將江蘇省興化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興化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興化古稱“昭陽”“楚水”,地處江淮之間、裡下河腹地,是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這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境內河湖港汊縱橫,素有“蘇中水鄉”“江淮腹地”的美譽。
三分綠水、七分沃土和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合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7000年的人類生存史及兩千多年的人文開發史,孕育了興化鐘靈毓秀的古韻今風﹔豐富多彩的文物古跡、集中連片的歷史建筑,風貌鮮明的傳統村落、璀璨奪目的非遺特色,成為興化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優勢和堅實基礎。
——這裡歷史底蘊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居住,距今約7000年的草堰港遺址,是目前江淮地區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蔣庄遺址的發現,也証明興化與江南地區歷史淵源深厚。
興化境內河流如織、湖蕩星布,城區十水匯聚、水城交融,漫長的地質變遷和人地互動,孕育出了獨具裡下河特色的農耕方式和聚落系統——垛田。2014年,興化垛田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2年,被國際灌排委員會公布為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興化先民在與惡劣環境的抗爭中,創造出來的垛田奇跡,造就了這一極具裡下河特色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經過歷史的積澱、時代的交融,也最終成為興化的精神象征、文化底蘊、時代風貌、價值追求——壘土成垛、擇高向上。
——這裡文史資源瑰寶薈萃。興化現有歷史文化街區2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個,傳統村落23個,文物保護單位110處,不可移動文物119處,歷史建筑110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24項。
興化城區街巷肌理清晰,歷史建筑成片。東門歷史文化街區、北門歷史文化街區、城中歷史地段、龍津河歷史地段、西門歷史地段、小東門歷史地段風貌特色鮮明,記錄了興化獨特的韻味。
從古老的遺址到迷人的景區,從美味的美食到古朴的街區,從精湛的非遺到杰出的名人,每一個元素都相互交織、相互輝映,共同編織出興化獨特而絢麗的歷史文化畫卷。
——這裡“興盛教化”人杰地靈。興化文脈悠遠、人杰地靈,鐘靈毓秀、英才輩出,有輔國憂民的宦海名流,有傳頌古今的學界巨擘,有蜚聲中外的文壇大師,有造詣精深的詩畫名家。
以“兩令三相”(范仲淹、魏源,高穀、李春芳、吳甡)、鄭板橋、施耐庵、劉熙載等為代表,從南宋至清末,興化先后走出了262名舉人、105名進士、1名狀元。新中國成立后,又走出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勛章得主畢飛宇,國際象棋棋后侯逸凡等杰出代表。由此,興化也成為“中國小說之鄉”“中國文學之鄉”“中國國象之鄉”。
以此次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起點,興化將科學統籌文物、歷史建筑保護利用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關系﹔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關系﹔深挖歷史文化資源的內涵與價值,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興化故事,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
通訊員 興萱 興融萱 記者 董鑫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