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看病就醫念好“通”字訣
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江蘇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上繼續走在前列,在打造健康中國的進程中做好示范。為此,人民網與江蘇省衛生健康委策劃推出系列主題報道。
12月9日傍晚時分,江蘇省中醫院導醫劉曉佳在巡查中發現一位老人手捂腹部,在門診大廳裡張望。劉曉佳連忙上前詢問,陪同老人到敬老專窗挂號,一路幫她優先就診、繳費取藥。
老人姓陳,今年85歲,因腹瀉來就醫,“本以為看病要花很長時間,沒想到還能趕回家吃晚飯!”
陳奶奶此番就醫便利,得益於江蘇省今年推行的“80歲老人就醫零等待”服務。江蘇省衛生健康委在《江蘇省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方案(2023-2025年)》中提出,力爭用3年的時間,將“以病人為中心”貫穿於醫療服務各環節。兩年來,江蘇各級公立醫療機構充分運用新手段、新技術、新模式通堵點、解難點,用心念好“通”字訣,取得了一些看得見、感受得到的成效。
患者家屬為泰州市急救中心送錦旗。受訪者供圖
搶時間,讓救護更及時
“黑便1天、嘔血10分鐘,情況危急!”11月29日清晨,泰州市海陵區89歲老人張奶奶撥打了“120”,急救中心調度員立即就近調度出車,6分鐘后,急救團隊到達老人家中。
“我們了解到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病史,立即幫她調整體位、防止誤吸,同時補充血容量,就急就近送往泰州市人民醫院。”急救醫生齊偉說,“經過院前、院內一體化救治,患者的情況得以平穩下來。”
今年以來,針對求助者描述不清地址、院前院內溝通不暢等影響救治率的問題,泰州市推出了“呼叫即定位、呼入即救治、上車即入院、支付即結算”的一體化院前急救體系。
“跨部門協作,是此番改革的一大亮點。”泰州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全冬明介紹,急救中心聯動住建部門,率先將全市161輛救護車信息納入小區門禁系統,打通進出小區的“最后一米”。此外,還聯動醫保部門,率先推行了急救費用醫保實時結算。
截至目前,泰州“120”呼叫的平均反應時間降至9.25分鐘,平均派車時間降至70.78秒。放眼全省,本年度新建30個院前急救站(點)的任務,也已全部完成。
在以往的就醫流程中,挂號、繳費、取藥排隊時間長,導致診療時間推遲,是群眾看病時的“老難題”。2022年,“先醫后付”醫療服務模式在連雲港6家市直屬醫療機構同步推廣,服務不設任何前置條件。
連雲港市婦幼保健院是試點之一。市民王女士介紹,小孫子前陣子突然肚子疼,准備繳費時才發現急匆匆出門沒帶錢包,老年機又不能電子支付。得知情況后,急診科護士告知:“咱們醫院可以先診療后付費。隻用簽署同意書,回家后也能繳費。”在護士的幫助下,孩子順利就診。
“我們的服務對象還包含產婦等群體,先醫后付省下了寶貴的時間。”連雲港市婦幼保健院門診部主任陳國慶說,今年8月,“先醫后付”還從門診延伸到住院服務。
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醫師張鈺在調取患者外院檢查報告。人民網 周夢嬌攝
簡流程,讓患者少折騰
來一次醫院就要挂一次號,曾令不少患者為之苦惱。群眾的“糟心點”,恰是改革的發力點。今年5月7日起,江蘇省在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統一實施普通門診“一次挂號管三天”。
新近,鹽城市民周成軍因下腹隱痛到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挂號后醫生為他開具了化驗、CT等檢查,部分檢查結果當天出不來。第二天,周成軍憑初診挂號單據,掃碼簽到,順利回診,“這項政策減少了重復挂號、‘見縫插針’復診的麻煩,很實用。”
這政策實施前,該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朱華常在門診時間外接待患者,“會有病人到病房找我看報告,現在門診問題都能在門診解決,醫患關系更和諧了。”
“醫院成立了專班,整合挂號、叫號系統。”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肖厚煒介紹,新的回診改革簡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截至11月中旬,江蘇352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普通門診共復診179.41萬人次,免繳門診診察費(挂號費)1992.67萬元。
信息“多跑路”,患者就能少跑腿。在簡化綴冗程序、改善群眾就醫體驗的實踐中,江蘇還有諸多嘗試。
去年9月,江蘇實現省衛生健康雲影像平台互聯互通﹔時隔一年,江蘇進一步推出衛生健康雲臨床檢驗平台,省內公立醫療機構逐步接入,患者就診時無需攜帶大量紙質報告,醫生可在“雲平台”調閱,患者也能通過手機查閱報告。
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是此項改革“排頭兵”。走進該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鈺正在看診。她點開門診系統的檢驗互認入口,患者在外院的檢查結果一下就調出來了。“腫瘤患者需嚴格監測指標,又常涉及轉院,從前報告不互通,相同檢查反復做,確實折騰人。”張鈺說,衛生健康雲臨床檢驗平台建設后,醫患雙方都省心省力。
“不破不立。”談到改革中的難點,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副院長楊俊直言,雲平台建設不乏難點:各家醫院的檢查檢測能力、標准各有不同﹔檢查檢驗結果需及時上傳、長期保存,數據量大……這都對統一的質控標准、流暢的基礎平台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年8月底以來,該院已上傳檢驗互認平台上雲檢驗報告量8.18萬份,檢驗報告總調閱量3189次,累計互認量834次。
江蘇省中醫院專設服務站,為高齡老人提供相關服務。人民網 周夢嬌攝
強服務,讓就醫更貼心
線上挂號不會約、門診位置找不到、智能語音聽不懂、排隊就診等不及……智慧醫療的普及,為廣大患者提供了便利,但面向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如何跨越老年就診的“數字鴻溝”?
近年來,江蘇多家醫療機構開展“適老化”改造——設置老年患者“一碼通”、提供老年人陪檢服務、開設老年專科……
在江蘇省中醫院,提供“80歲老人就醫零等待”服務已經常態化。前些日子,導醫王敏接待了一名88歲的老人,“老人拄著拐杖,來做核磁檢查。”王敏為老人找來輪椅,全程陪同老人到敬老專窗挂號、開處方、交費、預約檢查。
問診過程中,王敏發現,醫生交代的醫囑,老人並沒有完全聽明白。她又將檢查注意事項細心告知。由於當日核磁檢查人數已滿,王敏又聯系了放射科,為老人安排敬老專機優先檢查。“您放心,醫院針對80歲以上老人優先安排,今天一定能給您做上!”她握著老人的手說。
“我們醫院每天有千余人次的80歲以上老人前來就診。”江蘇省中醫院門診部主任孫雲飛介紹,今年6月起,該院在全省率先推出“80歲老人就醫零等待”惠民措施,設立專門隊伍、專用檢查室、專用窗口等,為80歲以上老人開辟就醫“綠色通道”。截至目前,該院已協助就診1549人次、優先就診7148人次、優先檢查3105人次。
除了提升適老化服務水平外,江蘇也著力於建設智慧醫院,綜合提升醫療水平、醫院管理和患者體驗。
每一張病床都配有智能輸液監測告警,實時監測滴速﹔病區獨立設有“智能屋”,拿取醫用材料可以人臉識別……7月,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東院區啟用,神經外科病區作為“智慧病房”的試點,讓人眼前一亮。
走進其間,病區護士站、病房門口均設有觸屏式智能看板,病床旁建有智能交互系統。在“智慧病房”裡,醫護人員可以床旁閱片、查詢病歷﹔患者可進行智慧輸液,在病區就能結算。“有了床頭的智能化設備,家人不用24小時陪護了。”患者吳君說。
“目前,我院東院區2500張床位已全部智慧化,多項業務正在拓展中,將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醫療服務。”南通大學附屬醫院信息中心主任江海林說。
圍繞群眾看病就醫的各方面需求,江蘇正將“以病人為中心”貫穿全程,整體提升醫療服務的舒適化、智慧化水平,形成現代化醫療服務模式,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