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研究生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未來如何更好發揮“引擎”作用?

12月23日,2024江蘇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年會開幕,來自全省高校的校領導、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委員代表、高校研究生院負責人、企業代表等300余人匯聚南京,圍繞“探賾學術前沿 促進學位教育”這一主題探討研究生教育時代的重要課題。
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最高層次,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省教育廳一級巡視員、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袁靖宇表示,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研究生教育階段。
在他與諸多與會專家看來,研究生教育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引擎,如何成為培養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怎樣成為創新創造的策源地,是擺在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
根據學術界的觀點,學位教育學生中研究生的比例(GUR)大於15%,意味著研究生教育大眾化階段。江蘇是研究生教育大省,2023年學位教育中研究生比例已經達到24%,高於全國6個百分點。袁靖宇表示,這意味著研究生教育應該在教育強省建設中發揮更加重要的創新引領作用。新時代研究生教育必須回應這一挑戰,“中國高等教育數論文、數專利的階段已經過去。近些年中國的國際論文發表總量和被引用次數均居世界第二,尤其是工程、化學、材料等學科在世界排行榜名列前茅,但現在科技上被卡脖子的恰恰是化學和材料領域的先進技術、先進裝備等等。”袁靖宇坦言,江蘇高校在全球ESI前百分之一的學科數居全國第一,前千分之一的學科數居全國第二,前萬分之一的學科位居全國第二,但是我們在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上的貢獻與此還不相匹配。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夯實人才支撐。”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看來,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國際視野、企業家精神……這些都是當前人才應具備的素質。為此,人才培養中,要著重培養具備創造性思維、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意識。劉慶認為,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仍有提升的空間,比如,當前工科教師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歷,授課內容與產業實際脫節嚴重,是導致學生不具備企業工作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建議,將“具有一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作為工科高校教師任職的必備條件。校企合作培養研究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他介紹,產研院國創中心體系226家機構與76家大學以產教融合聯合培養研究生。2024年培養3177人,156家企業主體參與培養,他們聯合培養的學生畢業論文選題近半來自企業,佔比達到42%。
破解創新瓶頸,研究生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總體部署發展的重要結合點。我國自主培養的研究生已逐漸發展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全省高校中,也有不少高校的研究生培養體量已經超過了本科生,邁出了研究型大學建設的重要一步。接下來如何通過研究生培養破解制約我國創新發展的瓶頸?各高校正在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
“我們正將國家重大戰略工程中所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素質凝練到研究生培養中。我們與中國商飛成立了大飛機班,作為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的重要創新點。同時,我們打造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形成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第一屆學生即將畢業,深受社會關注和企業歡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施大寧表示,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培養卓越復合型拔尖人才,給學生更多實踐空間和發展空間﹔要真正落實聯合培養、一線實踐、項目依托、成果導向的基本要求,打破學校圍牆,面向社會辦大學。
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姚建林說,蘇州大學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家和區域經濟發展主戰場,逐步提高理工、醫學等專業的研究生招生數量。蘇大研究生60%以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學校培養也與學碩相區別,“比如蘇大的師范教育碩士,我們與蘇州市教育局聯合推動教育專業碩士直接進中學,實現師范領域的‘科技小院’,並聘請300多位教授級中學老師擔任學科與教學專業研究生導師。”姚建林介紹,依托江蘇省卓越工程師學院,學校與在地企業開展理工類項目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聯合培養,以企業出題,師生答題的新模式,共同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建立若干創新交叉平台,推動校內各學科之間,以及與更多龍頭企業聯合辦學,在產業一線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南京工業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戴志暉教授表示,“我們將以入選首批江蘇省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為突破口,聚焦江蘇省‘1650’產業體系和‘51010’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需求,圍繞新能源、新材料、氫能與儲能以及與之緊密聯系的產業鏈,匯集理事長、副理事長單位和行業龍頭企業等優質資源,完善‘四雙四共四通’培養機制,創新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在產業一線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
未來將強化分類培養分類評價
立足新時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目前,江蘇各類在學研究生近32萬人,總量位居全國第二。全省16所高校48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高校數、學科數保持全國第二、第三。江蘇研究生教育已經居於全國第一方陣,調結構、提質量、滿足多類型人才培養需求是研究生教育改革主線。
“江蘇正大力培育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尤其通過學科點動態調整和新增的機會,布局新興學科。”省教育廳研究生教育處處長金科表示,目前,江蘇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已由“十二五”末的6︰4調整到4︰6,人才培養日趨實用化,接下來江蘇還將深入推進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碩士生的分類培養,為國家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培養更多人才。
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評估處處長任超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重點任務是調整優化學科專業、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其中教育評價起很重要的牽引作用。任超表示,接下來要以分類評價助推分類改革,實行“多維度”“多賽道”的分類評價,同時研究學科評價口徑及評價機制,實行學科交叉成果在各自依托學科“互見雙認”,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人才培養能力的關鍵指標。”省教育廳廳長江涌說,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江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堅持以“立德樹人、服務需求、提高質量、追求卓越”為主線,全力構建高質量、有特色的研究生育人體系。全省高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和前千分之一的學科數分列全國第一、第二,前萬分之一學科從3個增加到5個。今年,江蘇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所、碩士學位授予單位6所﹔全省高校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268個,增量全國第一。
江涌表示,今年12月的全省教育大會開啟了加快建設教育強省的新征程,也賦予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新使命。他希望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繼續聚焦服務研究生教育改革這個中心任務,在搭建高端交流平台上下功夫,在更好發揮智庫作用上下功夫,在加強學會自身建設上下功夫,推動江蘇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階,為江蘇在教育強國建設中走在前、做示范貢獻更大力量、更多智慧。(楊頻萍 徐睿翔 李睿哲)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