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滬第一天路”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滬蘇湖高鐵G9508列車首發。本報記者 趙亞玲 攝
12月26日9時45分,始發列車湖州東—上海虹橋G9508次從湖州東站開出,上海虹橋—安吉G9501次、蘇州南—張家港G9502次隨后分別從上海虹橋、蘇州南站開出,沿著上海經蘇州至湖州高鐵飛馳,標志著有“江浙滬第一天路”之稱的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上海鬆江站等新建車站同步啟用,長三角區域路網得到進一步完善。
從鐵路版圖看,連接上海西部、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的滬蘇湖高鐵,是長三角高鐵網中唯一一次性貫通江浙滬的項目,宛如蒼勁有力的“一橫”,以最短路徑將兩省一市緊密相連。有網友笑稱:“包郵區”高鐵版圖自此實現“橫著走”。
高鐵一通,轉換時空。立足江蘇,滬蘇湖高鐵的貫通,對沿線城市蘇州作用幾何?放眼長三角,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又將產生怎樣深遠的影響?
蘇州鐵路網繪出圓滿“一橫”
滬蘇湖高鐵自上海虹橋站引出,途經江蘇蘇州,終至浙江湖州站,設計時速350公裡,設上海虹橋、上海鬆江、練塘、蘇州南、盛澤、湖州南潯、湖州東、湖州站共8座車站。
這條全長164公裡的高鐵線路,蘇州境內長約52公裡,設蘇州南、盛澤兩個站點,這對蘇州而言意義重大:吳江區高鐵建設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蘇州“豐”字形國家干線鐵路網最南邊的“一橫”圓滿繪就。
喜歡“嘗鮮”的吳江區溫州商會黨委書記潘飛雲,12月26日一早,就趕往盛澤站。
“盛澤站的開通讓我興奮、開心!”25年前,潘飛雲從溫州來到盛澤,一直從事紡織行業。“我從盛澤到溫州開車來回起碼要花一天時間,現在乘坐高鐵單趟隻要兩個半小時。”
潘飛雲坦言,以前盛澤沒高鐵、沒地鐵,企業高薪聘請人才,交通上的欠缺擋住了不少人才的腳步。“高鐵的開通對於盛澤的眾多紡織企業來說,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引進人才,渠道更通暢,企業發展的底氣也更足。”
中午12時10分,上海飯飯紡織有限公司業務部經理葉晨走出C2429次列車。他此行的目的隻有一個:到盛澤的紡織工廠了解貨物生產情況。
“這裡是紡織之都,我常常會來採購紡織品面料。”以往,葉晨在上海虹橋坐長途汽車到盛澤,正常車程在1小時15分鐘左右。今天,他選擇高鐵出行,僅用了39分鐘。
高鐵一響,黃金萬兩。滬蘇湖高鐵開通后,盛澤在半小時內可到達上海虹橋、蘇州北站和嘉興機場,形成長三角“30分鐘黃金圈”。吳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盛澤鎮黨委書記陳宇表示,“盛澤將堅持以大交通引領大發展,以高鐵開通為新起點,更好聯動浙江、主動承接上海溢出,加快新業態導入,助力加快打造‘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奮力跑出高質量發展‘盛澤速度’。”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徐瑞華是“老蘇州人”。他說,蘇州的鐵路和火車站原來主要集中在城的北面,現在有了滬蘇湖高鐵,建了蘇州南站,將來可能還會有其他高鐵經過,蘇州南站將成為一個鐵路樞紐車站,讓上海、南京、杭州的旅客來蘇州南部區域都更加方便。
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孫俊芳告訴記者,滬蘇湖高鐵的開通,對蘇州當地的產業發展,無疑也是重大利好。江蘇永鼎股份有限公司法務總監郭建國對這一點深感認同:“高鐵一開通,我們蘇州吳江,特別是汾湖地區的企業將更緊密地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局中,區域營商環境得到提升,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集聚,促進人員、資金、技術等關鍵資源的優化配置。”
高鐵“流量”帶來文旅“增量”
高鐵通,游客來。
26日上午10時,首趟“樂游長三角·新韻江南古鎮”品牌旅游列車從上海虹橋站駛出,近100名游客沿著滬蘇湖高鐵線路開啟為期三天的冬日古鎮人文之旅。
乘著高鐵一路走來,在上海蟠龍古鎮感受“人在畫中走,畫在景中游”的愜意,在蘇州周庄古鎮感受“中國第一水鄉”的繁華與熱鬧,在蘇州同裡古鎮感受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生活,在蘇州黎裡古鎮感受古鎮的靜謐與歷史沉澱,在湖州南潯古鎮感受江南水鄉的韻味……
從上海浦江之畔,經滬蘇交界的水鄉客廳、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南岸,開往“兩山”理念誕生地、國家生態日起源地湖州,滬蘇湖高鐵把沿途風光美景與江南水鄉文化的顆顆“珍珠”串成文旅“項鏈”。其間,練塘、金澤、朱家角、周庄、黎裡、盛澤、震澤、南潯、織裡等江南古鎮令人向往。
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此番發出“樂游長三角·新韻江南古鎮”品牌旅游列車,想法由來已久——早在滬蘇湖高鐵建設初期,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上鐵文旅傳媒集團公司便開始對沿線文旅資源進行細致排摸,梳理獨具江南韻味的非遺瑰寶、水鄉古鎮和生態風光,與沿線地方政府、文旅部門及企業加強對接合作,目的就是變高鐵“流量”為文旅“增量”。“江蘇、上海的客流量佔比較高,滬蘇湖高鐵通車后,將會有更多的兩地游客相互串門。”湖州市南潯區文旅集團總經理張麗莉說。
坐高鐵樂游古鎮雖好,但也有需要直面的問題:如何走出同質化競爭,避免落入“千鎮一面”的窠臼?
張麗莉有自己的想法: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之路,突出個性,開發黏性產品,打造“生活著的古鎮”。“一方面,我們將從自身角度加大高鐵旅游市場開拓力度,特色產品供給,探索創新服務方式﹔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強與沿線城市深度合作,通過打造古鎮旅游專列、舉辦高鐵旅游推介等舉措,構建運河古鎮復興集群文旅品牌矩陣。”
借力“大交通”,讓旅游城市“火上加火”。黎裡古鎮也亮出下一步發展策略——緊抓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先行啟動建設的重大機遇,加快推動長三角古鎮群落、文化休閑和旅游資源的聯動開發,高標准建設國際生態文旅示范項目,構筑江南水鄉古鎮生態文化旅游圈。
站城融合的蘇州南站將打造全國首家高鐵穿越的酒店式公寓,在客房就可以看到高鐵穿過。“車站站場處於滬蘇湖高鐵、通蘇嘉甬高鐵的十字交會點,因此此次設計是一次技術和創新的挑戰。我們不僅要考慮結構、功能和消防等問題,還要滿足減振抗噪等技術需求。蘇州南站的建成,是參建各方共同努力的最好証明,也是對蘇州乃至長三角地區未來發展的有力支持。”筑境設計總建筑師、蘇州南站主創建筑師於晨說。
長三角的未來更值得期待
“滬蘇湖高鐵是上海、蘇州、湖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重大項目,也是長三角高鐵聯網、補網、強鏈的重點項目,建成運營后,將進一步優化上海鐵路樞紐布局,完善區域路網結構,有效疏解滬寧、滬杭鐵路通道運輸壓力,便利沿線人民群眾出行,對於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促進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運輸部高級工程師韋強說。
在上海虹橋站連通上海鐵路樞紐,在蘇州南站與在建的南通至寧波高鐵交會,在湖州站與寧杭高鐵、合杭高鐵連接……視線從聚光燈下的滬蘇湖高鐵慢慢外移,一張越織越密的長三角鐵路網走進現實。
最新數據顯示,長三角鐵路營業裡程突破1.5萬公裡,其中高鐵營業裡程超7700公裡。
另一組數據是客發量。5月2日,發送旅客378.5萬人次﹔10月1日,發送旅客389萬人次。今年,長三角鐵路兩次刷新單日客發量歷史紀錄。截至11月19日,長三角鐵路當年旅客發送量突破8億人次,較去年提前整整40天。
圖定班列數之變也可窺一斑。2025年1月5日零時起,全國鐵路將實施2025年第一季度列車運行圖。此次調圖后,長三角鐵路安排開行圖定旅客列車1391.5對,較調圖前增加57對。
隨著鹽泰錫常宜鐵路、通蘇嘉甬鐵路等建成通車,未來,太湖沿岸城市有望形成“環太湖高鐵圈”。
路網加密,列車飛馳,長三角城市越走越“近”。
長三角“同城化”效應不斷擴大。26日,由滬蘇浙共同出資的環滬軌道交通運營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該公司負責近滬地區不承擔國鐵路網功能的跨省線路運營管理工作,充分發揮三省一市各自優勢,推動長三角地區跨省城際、市域鐵路運營一體化,服務長三角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便捷出行。
交通之變,折射長三角城市產業發展之變。一個個產業集群加速構建,日前公布的2024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名單中,長三角(含江西)大飛機集群入選,這是長三角三省一市連同江西省共同申報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也是全國首個以“大飛機”命名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織線成網、互聯互通、持續擴容的長三角鐵路版圖,讓長三角的未來,更值得期待。(田墨池 許願 王建朋 張紅軍 李仲勛)
來源:新華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