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盱眙:一場縣級兒童福利院的轉型實踐
孤獨症兒童在盱眙縣未成年保護中心開展康復訓練。人民網記者 馬曉波攝
康復老師胡馨月伴著音樂揮動手臂,通過訓練引導,讓患有孤獨症的孩子們理解何為指令。一個扎著羊角辮的女孩,跟著旋律鼓掌。
走進江蘇盱眙縣未成年保護中心(下稱“未保中心”),一堂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課正在進行。這裡原來是盱眙縣兒童福利院。一年前,60余名孤殘兒童轉移到淮安市社會福利院生活。這個相對封閉的院門從此“打開”,探索出一條縣級未成年保護中心“開門辦院”的新路。
縣兒童福利院轉型大勢所趨
2021年“六一”前夕,民政部、應急管理部、中國殘聯等14個部門聯合出台《關於進一步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和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在2025年之前,“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原則上應轉型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
“一方面,孤兒數量的持續大幅下降使兒童福利機構出現資源閑置﹔另一方面,兒童福利機構養育的兒童已從健康兒童轉變為重病重殘兒童為主,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在醫療、康復、特教等方面往往難以滿足要求。”盱眙縣民政局副局長高永斌說,縣級兒童福利機構向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轉型是大勢所趨。
據了解,兒童福利機構與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在功能定位上有著明顯區別:前者主要面向孤兒和殘疾兒童,重點在於“收養”,體現為長期監護﹔后者面向生活無著流浪乞討、遭受監護侵害、暫時無人監護的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側重於關愛保護保障,屬於臨時監護。
2023年初,盱眙縣未保中心揭牌成立。針對孤獨症患兒的康復訓練,是其常規項目之一。
12月25日,14名孤獨症兒童在這裡開展訓練課程。“認知、感統訓練以及基本生活技能,都是訓練內容。”康復老師胡馨月說,“孤獨症的核心症狀是語言和社交能力方面的障礙,具體到每一個孩子身上的表現幾乎都是不同的。通過系統性干預,不少孩子的病情會有所好轉,一些輕度患者能夠回歸正常的幼兒園和小學。”
為給孤獨症兒童開展康復訓練,盱眙縣未保中心建設了智力康復室、心理咨詢室等復合功能的康復中心設施,把這裡打造成為孤獨症兒童康復訓練的固定場地,每個工作日都會免費開展相關課程。
未保中心“開門辦院”
“從社會福利院到未保中心,背后是我國孤兒養育理念升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力度提升的一盤大棋。”盱眙縣未保中心主任嚴芳說,轉型而來的未保中心,實際上已成為服務農村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社會散居孤兒和其他困境兒童的基層陣地,“我們更注重帶動民間力量,對需要幫助的家庭和兒童提供幫助。”
據了解,當地利用未保中心平台,組織了縣檢察院、民政局、司法局、法院、教體局等多方力量,共同向這些未成年人提供陪伴、情緒疏導、情感支持等服務。
前不久,盱眙縣希望小學副校長、盱眙陽光社工志願者朱玉榮在未保中心參與了一場主題為“做情緒的主人”的心理團體活動,15名留守兒童在家人陪伴下來前來體驗。朱玉榮介紹,每逢節假日,他們會向困境兒童提供談心談話、歡慶佳節、弘揚傳統文化等多種服務,暑期還會向周邊家庭提供暑期班托管。
除了服務對象更加多元,盱眙縣未保中心在很多地方都能體現出“開門辦院”的理念。這裡有一間功能室被稱為“社會組織孵化室”,盱眙縣欣欣社工服務中心在此已孵化一年。欣欣社工秘書長陳方園介紹,進駐縣未保中心后,他們提供的服務不再局限於向困境兒童授課,而是會設計更多互動環節,陪伴困境兒童。同時,在民政等部門幫忙牽線下,他們對接到了更多的服務資源,為孩子們提供科普基地參觀、果園體驗採摘等機會。
未保站實現街鎮全覆蓋
以縣未保中心畫圓,盱眙還嘗試將服務延伸至城鄉神經末梢。高永斌介紹,隻有一個未保中心很難覆蓋全域,當地積極加快鎮街級未成年人保護站的建設,以此織密保護網。
為此,古桑街道古桑社區借力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打造未保站,建設兒童舞蹈室、書法室、圖書室等。在穆店鎮,一名5歲兒童遭到家暴跑到未保站裡,工作人員第一時間為其洗澡、換衣服、吃飯,安撫情緒,隨后將他送到縣未保中心臨時庇護。目前,盱眙縣13個街道鄉鎮均已建成未保站。
此外,盱眙縣連續6年把鞏固提升未成年人保護站列入政府民生實事,利用已經全覆蓋的縣、鄉、村三級兒童福利工作陣地,構建三級聯動、各有側重、定位清晰、有機協同的基層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網絡。
在盱眙縣未保中心,還有一項創新成果正在孕育。記者從盱眙縣數據局了解到,該縣未保中心即將建成“線上兒童關愛平台”,接入全縣13個未保站的數據,隨機點開一名困境兒童的信息資料,該兒童的困境現狀、走訪情況、救助資金等一目了然。
“在線上兒童關愛平台,檢察院、法院、婦聯等部門的協同信息一應俱全,未來服務派單將更加便捷。過去的兒童福利院已成為盱眙縣‘線上’‘線下’開展未成年保護的重要陣地。”盱眙縣政協副主席、民政局局長王靜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