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爺大媽愛來這家手機店
《人民日報》2025年1月6日13版 版面截圖
上圖:李琳為老年人維修手機。余 樂攝 下圖:李琳(左一)為老年人講解智能手機的使用。許 晨攝
原題:江蘇徐州85后店主李琳免費為老人修理手機、解決網上辦事遇到的難題
大爺大媽愛來這家手機店(我的家鄉我建設)
在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有一家手機店。明明是手機店,當地不少老年人卻叫它“燒雞店”,這是為何?
原來,按當地話,“手機”發音似“燒雞”。很多老年人慣用方言,常來這家店求助,店主又耐心周到。一來二去,就有了這樣一個別稱——“燒雞店”。
鎮裡的大爺大媽愛來這家“燒雞店”。
老年人到店維修手機
元旦剛過,手機店一開門又迎來了不少老年人。一名年輕人熱情地打著招呼。他就是店主,名叫李琳,是名85后。
來的老年人生活在附近,到店裡大多不是買手機,而是修手機。“每天上午人最多。老人們趕完大集就順道來店裡問問手機的毛病。”話音未落,又一位老大爺邁入店內。
“李老板,幫我修一下手機好不?”說話的是71歲的范開忠老人,昨晚在洗漱時他不小心將手機掉入臉盆,撈起后喇叭便一直發出“刺刺啦啦”的噪聲。
“大爺您先別急,一會就好。”李琳接過手機,坐在工作台邊檢修起來。他判斷進水導致手機內部電路短路,打開后機蓋,先用干布擦去灰塵,再用酒精把電路擦拭干淨,最后用吹風機烘干。維修過程中,李琳還發現手機按鍵不靈敏:“大爺,這個按鍵是不是也不好使,我幫您一起弄了。”不到10分鐘,喇叭聲音恢復正常,按鍵也比之前靈敏了許多。
修好手機,李琳又給范大爺定了幾個生活鬧鐘,還教他一些智能手機的使用方法。“維修+科普”,一套服務下來范大爺很高興。
“老板,多少錢?”范大爺主動問。
“這要啥錢,有問題再來。”李琳擺著手。
屋裡還有不少老年人,都說願意來這家店。“李琳人好,修手機不要錢。”“還幫我們查體檢報告、在手機上買火車票。”“買手機找他也靠譜,祝他生意越來越好。”老人們爭著講,李琳笑著謝。
需要用手機辦的事情,店裡也幫忙
李琳為老人免費檢修手機已有10余個年頭。
2009年,在外打工的李琳回到家鄉徐州開了一家手機店,起初並沒有維修業務。修手機的人越來越多,這才決定試一試。
開始,來的基本是年輕人,后來老年人多了起來。“老年人對手機的了解程度沒有年輕人深,用著用著就會遇到問題。”看到求助的大爺大媽焦慮失落,李琳心裡不是滋味,“想幫幫他們。”
“老年人修手機大多是小問題,比如清理灰塵、更換小零件。”李琳說,還有的甚至不能叫問題,而是使用障礙。
“經常是誤觸手機進入靜音模式,下載了一些不需要的軟件,定了鬧鐘不會取消,等等。這些在年輕人看來不算啥,可在老年人眼中是大問題。我覺得,隻要耐心一點都能幫到他們。”李琳說。
來修手機的老年人變多,有人覺得對李琳來說是件好事,隻要收錢肯定賺錢。
“修個手機花上10塊、20塊對很多人不算啥,但這些錢足夠一些老年人吃上兩三頓飯。他們收入本就不多,舉手之勞的事,沒想著賺錢。”李琳說。
接觸老年人多了,李琳萌生了拍視頻普及手機常識的想法。“鎮裡年輕人都往外奔,老人們對智能手機又不了解,碰到使用上的問題、網絡上的陷阱,沒人及時解答會有很多麻煩。我見得多些,拍成視頻傳到網上,能幫助更多人。”
就這樣,李琳堅持拍視頻,讓老年人接觸智能手機的使用知識,也讓更多人了解農村老年人因信息技術發展出現的困惑。
技術發展引起的生活方式變化,不僅在手機使用上,更多在衣食住行的細節裡。李琳的店,又延伸出新的服務內容。
收發快遞、查體檢報告、查工資賬戶、開各種証明、買火車票……需要在網上操作、用手機辦理的事情,李琳都幫。
“數字化帶來了便利,老年人能不能享受到?我想盡我所能,幫他們享受到這些便利。”李琳說。
今年打算開新店,繼續幫助老年人
新年新變化。這幾天,李琳忙著在徐州市區尋找店鋪,計劃再開一家手機店。
李琳說,新店從規模上比老店要小,但服務上爭取做得更好。
是否繼續幫助老年人?李琳沒有絲毫猶豫:“肯定幫。我們會根據新店輻射范圍內老年人的需求,優化升級服務項目,希望能夠把便民服務店的屬性一直延續下去。”李琳期望他的手機店能成為服務老年人的代表。提到這家店,大家就會想到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起手機店老板,李琳現在更像是一個關心老年群體生活的觀察者。在這間小小的店鋪裡,他接觸到了老年人生活的點滴,更願意為他們送去幫助和溫暖。
李琳助老的故事在網絡走紅。這並沒有打亂他的生活節奏,依舊是每天早早到店,耐心細致幫助每一位遇到困難的老人。他婉拒了眾多直播帶貨的邀約。“難道不想通過名氣多賺點錢?”面對詢問,他笑著擺擺手,直言那樣的話就違背了最初的心願。
李琳說,大家對手機店的關注,更是對鄉村老年人群體的關注。他願意把這間小小的店一直開下去,為老人們做更多力所能及的“小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