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丨數字助力,將南京城牆搬上“雲端”
《人民日報》2025年1月11日07版 版面截圖
位於江蘇南京中華門瓮城東側的南京城牆。圖為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提供
江蘇南京城牆博物館內展出的九級責任制銘文城磚。圖為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提供
圖表數據來源: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
原標題:以“呈牆”為設計理念 擦亮古城文化名片
數字助力,將南京城牆搬上“雲端”(華夏博物之旅)
現長25.091公裡的南京明城牆,竟然是一件“展品”。在江蘇南京中華門瓮城旁、秦淮河邊,有一座L形玻璃建筑,“消隱”在古城牆下,這就是由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升級”而來、於2022年建成開放的南京城牆博物館,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城牆主題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南京明城牆歷史長、規模大、原真性好,也因四重城垣的完整結構和依山建設的特殊格局,成為南京的文化名片。”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劉東華介紹,南京明城牆由南京城牆博物館統一管理,是博物館最大的一件“展品”。
是城牆也是展品,展覽設計巧布局
走進南京城牆博物館負一層,常設展廳“曠世城垣——南京城牆歷史文化陳列”從設計思想、筑城技術、文明見証、軍事防御、遺產傳承5個方面,向參觀者講述著南京城牆的文化遺產價值。700多塊明城磚成為主要展品,它們組成了一面城磚“牆”——這是以“呈牆”為設計理念,將博物館建筑與遺產本體鑲嵌融合,甚至還將制磚的磚窯也“搬”進了博物館﹔大型明代南京城全貌沙盤令人震撼,通過沙盤與地圖、投影的光影交錯,可以清晰看到城牆環繞之內由街道、橋梁、樓館等組成的“流動”畫卷﹔“城牆記憶”更是溫暖人心,百余名專家、市民、游客等不同人群的口述在科技手段的輔助下,形成持續更新的“記憶數據庫”……
最“重量級”的展品,當數矗立在外的南京明城牆。結束館內參觀后,沿著三段坡道爬到高約12米的頂層景觀平台,參觀者就能夠與南京城牆13座城門之一的中華門瓮城基本“平視”。
博物館還根據城牆本體的建筑特點,在沿線中華門藏兵洞、明故宮遺址等遺產點設置了多處展覽空間,打造出南京城牆“沿線展覽聚落”,展覽內容既與南京城牆博物館基本陳列互相呼應,又與南京城牆遺產點全線環環相扣。
要保護也要發展,城牆用上新科技
為了呵護650多歲的南京城牆,這裡用上了一系列新科技。2020年,南京啟動城牆監測預警平台建設,在城牆全線安裝263套自動化監測設備,不間斷監測1575個點位的震動、裂縫、風化等情況,並將監測圖像接入擁有8個子系統、57個功能模塊的監測預警信息中心。南京城牆博物館負二層的監控中心大屏上能夠動態顯示現場照片,同步進行數據分析,實現城牆的預防性保護管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馬麟介紹,自投入使用以來,監測預警平台已排查出上千個風險點,筑起了一道文物安全防線。
從2022年開始,南京城牆博物館以數字化技術為依托,將城牆搬上“雲端”,建設“雲享城牆”數字化展示與互動平台。馬麟介紹,“雲享城牆”借助數字孿生、3D建模等科技,串聯各遺產點的航拍實景,讓參觀者滑動指尖,就可以雲游城牆,實現文化遺產價值的跨時空共享。
探過去更望未來,共同守護“民城牆”
在南京明城牆保護工作中,群眾參與是重要一環。近年來,南京城牆博物館開展多種社教、研學活動,包括用多媒體觸屏體驗城牆的建造、用印章“模印”銘文等,幫助市民和游客了解城牆,激發群眾守護城牆的積極性。
連接著過去與現在,博物館不僅展示了歷史,更是人們共同參與、分享記憶的空間。“明城牆也是‘民城牆’。”馬麟介紹,從2016年起,由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古都城牆保護基金會聯合發起“顆粒歸倉,守護城牆”公益活動,連續8年面向全社會征集散落城磚的線索,並對提供線索的市民進行獎勵。目前,通過社會線索征集,累計收集的城磚超過50萬塊,被用於城牆本體的修繕維護或科研展示,對南京明城牆的保護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