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礦山如何建設?無人駕駛給出“徐州方案”

1月7日,在中國最大露天礦山機械智能制造基地,徐工大型露天成套礦山裝備批量發往全球。其中就有國家能源集團、力拓集團、淡水河谷等世界知名礦業公司的無人駕駛礦卡。
基於露天礦無人駕駛系統的“車—路—雲”協同技術,未來即將有數百輛無人礦卡行駛在礦區,也能實現7×24小時有序運轉。
1月11日,智慧礦山發展技術服務轉移中心在徐州正式成立。中心依托中國礦業大學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科技成果,與智慧礦業專業委員會、礦山無人駕駛產業服務平台等機構緊密合作,為礦山企業提供頂層設計和規劃、智慧礦山常態化運行,以及制定礦山無人駕駛安全運營標准等。
中國礦業大學煤炭精細勘探與智能開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智慧礦業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周偉教授表示,大型露天礦山道路場景較為單一,這為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提供了基礎。智慧礦業創新集群發展前景廣闊,智慧礦山建設與無人化服務的融合,將推動礦山行業可持續發展。
無人駕駛是智慧礦山重要應用場景
無人駕駛是極具發展前景的新興技術,存在眾多千億甚至萬億級規模的應用場景,礦山行業便是其中之一。
周偉分析指出,隨著露天礦高強度開採的增加,安全生產的潛在隱患日益凸顯,露天礦山的智能化建設應從礦山無人駕駛、智能調度算法、大數據分析、透明地質模型等方面著手,通過這些技術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和安全性。
在很多外人看來,礦區的環境相對獨立和封閉,所以無人駕駛似乎更容易運行,但事實並非如此。一方面,礦區行駛區域動態變化、道路不平整、沙塵多的自然環境,對安全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礦山無人駕駛是一種生產工具,生產效率必定也是一項核心訴求。隻有解決了安全、效率兩大痛點問題,礦山無人駕駛才能夠真正實現“可復制”和“可推廣”,實現從“1”到“1000”的嬗變。
內蒙古的伊敏河畔,鑲嵌著一顆能源“明珠”——年產3500萬噸煤的伊敏露天礦。礦場內,多輛礦卡有序運作,井井有條。
走近了你才發現,這些礦卡竟然無人駕駛,確切地說,連個駕駛室也沒有。
這些無人礦卡,由華能伊敏牽頭華為、徐工共同研發,每天可來回進行130次作業。礦區道路情況復雜,即便有風沙雨雪,也能在泥濘的軟岩道路上平穩行駛,遇障礙物能夠安全繞行,駛入顛簸路段會提前減速,以分米級的精度精准地在礦區復雜的工況下安全、高效、可靠地作業。
智慧礦業專委會副秘書長王偉博士表示,國家層面礦產資源法修訂、綠色礦山建設等政策為礦業智能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目前,煤礦智能化建設取得顯著進展,非煤礦山智能化建設也逐步推進。他預計,2025年部分礦山將實現50%的無人化,到2027年逐步達成100%無人化,這將為礦山行業帶來成本效益、綠色安全和智慧運力的全面提升。
制定行業標准徐州有先發優勢
1月11日,在徐州徐工礦業機械有限公司,智能工廠正在滿工生產狀態,其中一台沒有駕駛室的新能源礦車成為最靚的“仔”。
無人礦山早已成為礦山發展的最重要課題。2024年4月,國家礦山安監局等七部委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礦山智能化建設促進礦山安全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建立完備的礦山智能化技術、裝備、管理體系,實現礦山數據深度融合、共享應用,推動礦山開採作業少人化、無人化,有效防控重大安全風險,礦山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而在徐工礦業機械有限公司,早在2017年就開啟了無人化礦山設備的探索,目前技術已趨向成熟,已形成規模化、系列化露天礦山智慧開採解決方案。
無人駕駛礦車、遠程駕駛鑽機、挖掘機、推土機……經過多年市場驗証,徐工已研發系列智能化裝備,通過建設的5G網絡,可以實時向智慧礦山平台和其他設備傳輸數據,使各設備之間協同作業,極大地提升了作業效率。
2023年6月6日,智慧礦業創新集群在徐州成立,中國礦業大學為集群理事長單位。集群緊扣創新鏈,服務產業鏈,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合力打造我國數智礦山產品、技術、全生命周期綜合解決方案策源地。
1月11日,無人駕駛產業服務平台標准制定委員會在徐州舉行籌備研討會。委員會計劃圍繞車輛技術、通信網絡、監測監控、安全管理、系統集成、環境生態保護等方面,制定全面的技術指導和規范。通過建立和完善標准體系,推動礦山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實現礦山智能化、安全化貢獻力量。
智慧礦業創新集群副秘書長、徐工礦業機械有限公司市場管理部副部長王詩然表示,以徐工等為代表的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發揮牽引作用,帶領礦山機械產業在無人化發展上成績斐然。新的一年,集群相關單位將盡快制定礦山無人駕駛行業標准,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助力智慧礦業產業在新的一年裡取得更大突破,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王正喜)
來源:徐州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