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江蘇頻道>>民生

2024年度江蘇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如期完成

2025年01月14日06:36 |
小字號

1月13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了2024年度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12月,各部門推動55件民生實事如期完成,其中22個項目按計劃達成任務,33個項目超額完成目標。

55件民生實事項目中,多個省級重點民生工程取得標志性進展。例如,省腦科醫院已於2024年9月正式開工,並將建設任務細化分解,倒排工期,明確了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省強制醫療所項目建議書、項目用地劃轉均獲批復,正有序推進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13家縣級婦幼保健院建設已全部完成,並順利通過市級驗收和省級復核﹔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30所已全部竣工﹔全省省屬高校共建設學生宿舍項目49.2萬平方米,完成學生宿舍維修改造1652棟,超額完成年度任務。

2024年度眾多民生實事項目超額完成。以“住有所居”和“出行便利”兩類民生實事為例,去年全省共完成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14個,惠及居民約28萬戶。全省共實施城中村改造8.52萬戶、籌集保障性住房1.56萬套、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8.19萬套,完成投資876億元。在出行方面,全省共完成新建村內道路、田間道路5120公裡,共新增公共停車泊位9.55萬個,完成投資18.93億元,新增共享停車泊位3.55萬個。全省共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2330公裡,改造橋梁487座,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2437公裡。上述目標任務均超額完成。

在“病有所醫”方面,為適齡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29.51萬人的目標超額完成,實際接種31.3萬人﹔全省共完成建設87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五級中醫館,並通過省級評價確認,超額完成原定80個的任務﹔共完成建設60個基層慢病篩防中心,並通過省級評估驗收,超額完成50個的預定任務。“病有所醫”其他任務也已完成。其中,65個涉農縣(市、區)推廣鄉村醫療互助試點任務完成后,65個鄉鎮(街道)已啟動報銷。通過深化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省長期護理保險參保6270萬人,累計享受待遇近60萬人、基金支出超110億元。全省所有村(社區)醫保公共服務已實現全覆蓋,按照標准建設村(社區)醫保公共服務點21013家,服務人次超700萬。

在群眾關注的“一老一小”方面,新增120家普惠托育機構的任務超額完成,全省實際新增省級普惠托育機構128家、托位10167個。“老有所養”方面,全省按照標准優化提升30家護理院,並完成省級現場評估驗收,改造提升1023個示范性鄉村互助養老睦鄰點,共完成改造提升710個城市社區助餐點,后兩項均超額完成。

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除聽取審議報告外,還將對省政府2024年度民生實事項目實施情況開展工作評議。在此之前,去年10月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發布民意征集公告,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對項目實施情況的意見建議。此次征集共有8449人次參與,提出意見建議35913條。

除了征集意見建議,民意征集還圍繞55項民生實事項目具體實施情況逐項開展滿意度測評。網絡調查數據統計顯示,群眾滿意度較往年有所提升,大多在80%以上。群眾也反映了一些共性問題,這些意見建議已被反饋並吸收至2025年度省政府民生實事項目編排中。

2025年度12類45件省政府民生實事建議方案,當天也一並提交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記者獲悉,編排過程中通過認真吸收採納各方意見,將部分項目作了優化調整。部分不再保留的項目作為部門常規工作繼續推進,確保力度不減、成效不降,同時根據群眾急難愁盼新編排提出18件項目。

今年計劃新實施項目18件,記者梳理發現,這些項目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更加注重新事、新意。比如,聚焦加力生育支持,新提出改造提升1260個可提供普惠托育服務的幼兒園﹔聚焦重點群體就業,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困難就業群體、登記失業青年等群體,首次提出與需求相匹配、與規模相適應的細化目標﹔聚焦銀發經濟發展,新提出基層適老生活體驗中心全覆蓋、改造提升70個以上高校“銀齡學習中心”等項目﹔聚焦提升品質生活,新提出新增5萬個住宅智能信報箱﹔聚焦困難群體幫扶,新提出改造提升200家殘疾人輔具服務點、為相關殘疾學生發放補助等項目﹔聚焦促進文旅消費,新提出發放6000萬元電影消費券、打造50個夜間消費集聚商圈等項目﹔聚焦加強全民健身,新提出新建改建1000片群眾身邊球場等項目﹔聚焦公共安全保障,新提出改造1600公裡城鎮燃氣管道、實施2000公裡普通公路安全設施精細化提升等項目﹔聚焦基層治理所需,新提出新增100個金融矛盾糾紛調解服務點等項目。

今年民生實事項目牽頭單位共涉及21個部門,其中省委宣傳部(省電影局)、省委金融辦、省商務廳等部門為首次參與,有3件項目為部門攜手、聯合實施。編排時從群眾視角出發,對民生實事項目名稱進行了統一優化,圍繞設立、推進、實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把落腳點放到提升群眾獲得感、擴大受惠面上,同時全生命周期都體現出加強管理的一面,把“軟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與“硬投資”項目一同謀劃、同步推進。(陳月飛)

來源:新華日報

(責編:張鑫、龔世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